自传改稿润色案例:经历藏着一个人的命运密码

 提示:点击图片可以放大
红杉树口述史·人物传记工作室回忆录改稿润色有三个层次:一是修改基本的文法结构、误别字,结构混乱的地方适当调整,还有因表达模糊不清、前后矛盾的地方需要向客户提问,做到表达准确,简明扼要;二是在以上层次的基础上,增加适当背景,增加资料要表达的意义,内容基本按时间线处理,便于读者理解;第三个层次是高要求的改稿档次,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上,至少安排两条主题线,增加部分场景(由概括转变为小说化表达,也就是由总结转为展示),列举大量问题向客户提问,等于我和客户一起,时光倒流,一起穿越到客户过去的时间坐标上,看见客户之所见,想客户之所想,有大量具体的细节……三个层次的改稿是三种价格,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一样,选择哪个层次,取决于客户的预算、用途和要求。
 
以下是一个客户父子俩一起整理的回忆录原稿节选。这部不到4万字的回忆录,表达基本是清楚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基本文法错误较多,不少地方结构混乱,表达模糊不清,这也是普通人自己写自传回忆录的通病之一;
2)没有任何背景介绍,读者困惑的地方太多;
3)从头到尾都是概述总结,缺乏细节;
4)事件的意义没有任何总结;
5)缺乏规划结构的能力,从而表达不出意义,从而和主人公的写书目的——传承家风相矛盾;
6)没有书名,没有序言,没有目录,当然也没有主题……
 
实际上,回忆录主人公是英雄之旅式的“英雄人物”,从小就有可贵的个人特质——有孝心、勤奋、能吃苦,喜欢动脑筋,从赚一分钱,到赚几毛钱,到几块钱、几十、几百、几千……几万元,这样一路走来,从倒卖粮票、收购兔毛、做公交车生意、承接建筑工程……主人公的生意越做越大,除了个人特质意外,时代背景被完全忽视了。只有时代的个人,没有个人的时代。个人的创业成功和时代密不可分,而在客户的原稿中完全忽略了。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主人公的大胆和勤奋,才能如鱼得水……
 
原稿:
在那几年当中是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我是当时没有饿死的人之一,后来我曾听妈妈说那个时候是吃伙食团,早晚都是吃杂粮,只有中午每人有二两米的白饭,我在5岁那年就会体谅我妈妈了,我看到我妈妈天天干活也是吃二两米的饭,我没干活也吃二两米的饭,我就骗我妈妈我吃饱了,我吃不完,我就把我碗里的米饭舀一团给我妈妈吃,我给妈妈说为什么爬梯子往后退,妈妈说可能饿了嘛,实际是生活供不上身体的需要,当时我身体确实黄皮寡瘦,但是我把那7年的时间度过来了就是好事,才有今天的生命,我奶奶就是在60年的时候饿死的,
 
这段叙述完全可以场景化:增加背景,加动作、对话,展示主人公的惊人特质——5岁就能体谅妈妈。可读性和感染力会成倍增加。
 
原稿:
那个时候我一家五口人就只住一间土墙房还是请的牛头寨上师傅来修。
在七零年的时候,就同大人一起挑公粮到土城门粮站去交,一挑只能挑三四十斤左右,箩筐皮重都要占8斤,减了8斤就还只有30斤左右,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不用箩筐挑了就用口袋装起来挑,一挑也多挣10斤左右。
 
主人公爱动脑筋在全文中随处可见……
 
原稿:
2010年的时候,我又中到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水厂的改建和另一个水厂的新建,当时我中到这个项目的时候,我对修水厂的技术是一点都没有,难度比较大,但水厂的要求质量也是比较高的,当时我看这施工图都看不懂,我请这个施工员也是一次修水厂,我曾经听说过,如果这个水厂修得不好达不到技术要求的话就可能循环不起水,就是一池臭水。后来我想起了这个水厂的设计员就是我们甲方现场负责人设计的,我就跟他说明我没有修过水厂,我的技术可能达不到你们的要求,我就想找你给我做下技术指导,他说可以,他又说如果没有修好,制起水达不到国家饮用水的标准,还不但是你走不脱,连我这个施工管理的人也走不脱。我就这样虚心的听他的指导,我开始每做一个工序的时候,就要和他交流好了再施工。这项做完了就叫他来检查是否和服质量要求,如果达到了质量要求后再进行下一步施工,在关键的时候,我就要他和我们一起把施工线放好了,教我们把图纸看懂,例如钢筋混凝土的标号是如何搅拌才能达到不漏水的目的,这样我一直跟他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技术和经验,在这个项目完工后,业主要进行制水试验,当时在制水的时候,我心中还是很紧张的,最终在试水完后,通过检验完全能够达到饮用水的标准,我一下就放心了,由于这个项目施工技术要求比较高,在保质保量保安全保合同工期内终于完成了这个项目的施工任务。
 
这样的工程“案例”有二十多个,主人公无疑想证明自己的生意规模和能力,但这样的叙述在家族孙子辈看来,顶多会说:“爷爷了不起。”除此光环以外,后辈读者学不到别的。我给客户指出了这一问题,这些案例需要技巧性增加很多前因后果的内容,经过反复研读原稿和客户探讨后,我决定增加人情世故方面的内容,得到客户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