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处理回忆录中的方言?——开写传记创作经验谈(6)

 人生故事研究院     |      传记作家陈骏    |      2025-08-21

 

怎样处理回忆录中的方言呢?以我多年的回忆录写作经验,我们普通老人的回忆录,属于民间口述史,是在回忆录主人公及相关人口述资料的基础上整理而成。这里就不免涉及地方方言。
 

作家陈忠实对写文章如何用方言,有精辟见解。他说,写作时“表述语言中掺进方言,有如混凝土里添加石子,会强化语言的硬度和韧性”。但他紧接着又说了一句:“从字面上让外地读者猜不出七成意思的方言,坚决舍弃不用,用了反倒成了阅读障碍。”
 

作家陈忠实的见解就是我处理回忆录中方言的原则。怎样处理回忆录中的方言,是民间口述史整理工作中一个核心且富有挑战性的环节。处理方言的宗旨,在于原汁原味的地域生活气息和通俗易懂的全国(外地)读者的可读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全用方言可能成为“天书”,有时候,一点不用也不合适。
 

方言是地域文化重要的组成因素之一,含有丰富的民俗风情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不少地方方言中还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习惯用语(特别是客家人地区)。适当运用方言,可以增色添彩,还有一层意思可以保存一些濒临消亡的方言。
 

开写传记官网的回忆录客户案例中,有河南客户。客户发给我的资料都是以我、我们怎样的口气讲述,全用普通话效果反而不好。河南、山东在日常交往中多用“俺”“俺们”,老人全用“我怎样怎样”反而不真实。
 

开写传记官网还有一个广东北部客家人聚集区的老人回忆录,在这部回忆录中,原有方言较多,几稿后修改了一部分,保留了少部分。因为回忆录的读者多为家族亲朋好友(客家人多),还有一个用意是有意保留。
 

以下是开写传记官网案例库中《春华秋实》中的含有方言的章节:
 

阳春三月,草木抽茵,燕子低徊,勃发盎然。周塘村已经呈现出一片春耕热闹气象,田间时不时传来犁田、耙田驶牛的吆喝声。今年春耕似乎与往年不同,往年田头地尾,干活的人稀稀拉拉散落在各个田块中。今年可不同,而是一伙一伙,一组一组的在耙田插秧。是的,他们已经改变了千百年来各家各户自耕自作的习俗,成立了新的生产形式,新的生产关系——农业生产互助组,几户几户人家自动组织起来,生产帮耕互助。
 

现在,禾坪头门口的稻田地里就有一伙人在互助插秧,他们就是邹日光组织的互助组。他们分工合作,耙田的、铲秧的、送秧的、插秧的形成组合拳。气氛也比以往活跃,过去单干,没人说话,闷声闷气的干活。现在却是一片热闹景象:
 

“喂喂,没有秧苗啰,国荣古快给我推一盆过来!”
 

跟着来玩耍的小小的邹国荣非要下田来帮忙,你看他身上搭着一个肚兜,光着个屁股,在那里屁颠屁颠的推着秧盆,叫喊着:
 

“来啦,来啦!”稚嫩的童音与燕子的呢喃声组合在一起,在春的天空上回荡,组合成春的交响乐,充满着春的气息。
 

“国荣古,小心啊,不要让湖蜞(蚂蟥)攮到(方言)小鸡鸡啊!”大人逗着邹国荣。
 

“我才不怕呐!”邹国荣稚声稚气的说道。
 

“玉莲嫲,你的手脚真快,一下子就把我甩下来了。”邹国荣母亲说道。
 

“快追上来哟,我可不等你咧!”玉莲嫲是邹国荣的叔伯嫂子,带着挑战性的口吻说。
 

“喙里讲,手里晃啊。”(方言)那边耙田的百椒阿爷在吆喝着。
 

邹国荣又推来一盆秧苗,高喊着:“来咧,又一盆啰。”
 

“累了吧,你上田埂上去嬲(方言)吧!”玉莲嫂对邹国荣说。
 

“我不累,我不累,劳动光荣嘛。”此话一出,把大家都逗乐了。
 

“哈哈,真有你的,还劳动光荣呐!”那边铲秧的菊英嫲(南杰哥的童养媳,未来的堂嫂)传来了赞扬声。

“……”

这是邹国荣第一次下到农田里玩耍,第一次到农田里当耘者。这里充满着春的声音,春的味道,春的旋律。邹国荣就是在这春的氤氲氛围中渐渐长大。
 

随着岁月的前推,邹国荣在效仿大人们的行为中慢慢成长。至于“过家家”,“煮昼子”的事,邹国荣和一班发小是经常的事了。这天邹国荣、李耀青、邹士芸、邹泉英、邹木华等几个小娃娃又在玩过家家的游戏,各自扮演各自的角色,还各自给自己起了名号。邹泉英说:
 

“我叫拖拉机!”

“我就叫社会主义”士芸嫲(方言)不甘落后的说道。

“那我就叫电灯电话!”

“我就叫楼上楼下吧!”

就这样,后来反倒成了他们的花名了。
 

他们玩了一下“煮昼子”后,又在柚子树上挂起了秋千绳,打起秋千来了。

“砻谷嗤喳(方言)

倒米煮夜(方言)

……

煮无熟(方言)

头脑打个暴(包)”(方言)
 

他们合着童谣的节拍,把秋千荡得很高、很高,让童谣飘得很远、很远。就如他们的梦想,梦得很高、很高,想得很远、很远。又如他们人生的道路,今后走得很远、很远……
 

开写传记官网作家陈骏认为:方言在作品中的作用是双向的,处理得当可以为作品“添彩”,处理不当则有可能给读者“添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