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回忆录品牌和传记作者金字塔阶梯

 个人品牌故事营销     |      传记作家陈骏    |      2025-08-15

“你们开写传记是回忆录代写品牌吗?”
 
曾有咨询者问我:“你们开写传记是回忆录代写品牌吗?”
 
我认为,谈到品牌还说不上,顶多算个商标,算个牌子,年头久一点罢了。“代写”,自古有之,是边缘化的一个职业,国外称为影子写手。美国的不少非虚构作家都当过影子写手,毕竟有市场需求,也有自身生存需要。
 
企业传记作者是个体行为,哪怕注册了人物传记工作室或代写回忆录公司,比如我的传记工作室——红杉树人物传记工作室,作者就是我本人;其他的以公司形式的仍然是一个主要作者对外,顶多是如果某个时间段客户多了,一个作者忙不开,公司就临时联合不同的作者,挂名是自己公司的而已。
 
手机有品牌,家电有品牌,电脑有品牌,但代写这个行当,很难有品牌。因为没有机构和个人能科学地做这件事情。严谨的作者也不敢说自己是品牌,只能说走在创建品牌的路上,因为作者这个圈子,实在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要知道很多有实力的作者不需要从市场上找客户。

 

何为传记作者金字塔阶梯?
 
虽然如此,但不妨碍我从另外的角度谈谈商业传记作者的“金字塔阶梯”,顾名思义,用金字塔阶梯比喻,只是想说明:一个作者处在哪一级阶梯上, 是处在起步摸索阶段?是走到了阶梯的中间,能不能继续往上走?已走到阶梯高处,是否风景大不同?
 
我根据一个作者行业知名度、从业历史、作品数量、作品品质、专职兼职、生存状态、是否接受过系统的非虚构写作训练等大概划分的。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商业传记写作是指作者接受客户付费,为客户创作传记回忆录的创作行为。
 
企业传记作者的阶梯分类(写历史人物传记的,写报告文学的,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阶梯上部:
 
和出版公司签约的企业传记作者(包括一些有点名气的财经作者),以迎合特定目标客户口味,以市场销量为目标,企业家本身作为图书商品的原材料。公开出版,作者有署名权,名利双收,费用高。说明:只有少数定位明确,有实力的出版公司能走到阶梯上部,多数这类公司不太突出,只能算在中部或中上部。
 

阶梯上部或中上部:
 
部分有一定知名度的财经作者,自己接活,以第三方视角撰写企业传记,企业付撰稿费,企业自费出版,作者有署名权。像开写传记这样的,以撰写企业家传记(主要为中小型企业家)、名人传记、个人品牌传记故事塑造、退休老人回忆录为主要业务的,时间比较久(2015年全职开始),一般署名是客户,性价比比较高,适合预算有限,公开出版或不需要公开出版发行,作为印刷品,在企业家自己的价值链条赠送就能达到写书目的企业家。
 

中部或中上部:
 
有的代写传记公司,不仅联合作者为企业家撰稿,还代为出版和发行,企业付费用,费用比较高,适合有公开出版发行,面向大众销售的企业,一般是较知名的企业;

 
中部或中上部:

少部分作者或机构,聚焦老人回忆录方向,有专业,有情怀,有积累,能坚持5年、8年,甚至超出10年的。

 

下部(阶梯起步阶段,艰难,少数人靠努力、实力和运气上岸,多数人裸露在沙滩上)
 
根据我10多年的经验,进入回忆录代写行业的,有从传统媒体转行的、有干自媒体转过来的、有的是创业失败的、有的中文系毕业就想干这个的、有的是文学爱好者、有的是律师想转行、有的是学心理学的、还有医生、做市场推广的、做服装设计的、编程的,等等,特别是最近两年涌入的、想做回忆录代写这行的人比较多。我的观察(不一定全对):

1)兼职多,专职少,抱着试试看心理的占多数,因为不行还可以上班(专职都很艰难,何况兼职);

2)因为就业环境差,有一定写作功底的,想改行的朋友比较多,我遇到过不少这方面的咨询,改行过来的,不出意外,大多数还得改行(这和挖井的故事差不多);

3)盲目跟风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想靠这行“挣大钱”“挣快钱”的、缺乏基本写作技术的、想依靠AI一键成文轻松挣钱的。

 
为什么有些名气的作者,作品品质良莠不齐?

 
在金字塔阶梯划分中,基本上,越往上走,作者的作品品质相对较高些,但只是相对而言。
 
我曾经搜集国内15位以上知名的企业传记作者的大部分公开出版的企业传记,研究:企业类型、企业规模、企业创始人的新闻报道、出版时间、字数、风格、内容拆解、以我现在的眼光审视,得出一个结论:有一定名气的企业传记作家的作品良莠不齐,知名度高,不等于传记作品质量高,为什么?
 
1)作者工作面向多,社会活动多,约稿多,压力大,时间不够用,只能应付,或让助手接手,或转包其他作者,自己提下方向、要求、方法(差不多,过得去就行),没法深入了解企业;
 
企业答应的费用中途有变,导致作者不想为企业花费更多的时间,导致传记虎头蛇尾为数不少;
 
3)企业给的价格没有达到作者预期,但作者又想接活;
 
4)企业审稿环节太多,老板缺乏主见,反复修改,导致“四不像”,毕竟作者有“御用”性质,拿了钱就要尊重企业要求;
 
5)企业决策层盲目相信知名的传记作者,也没有分辨传记作品优劣的能力,导致作者缺乏制约,不疼不痒,应付了事,“拼凑”痕迹明显——少部分是公司大事记,然后延伸各种管理理论,总结出企业家的“经营智慧”——一些名头很大的企业研究机构也这么干。
 

6)企业家躲在幕后,不愿意走向前台,不愿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企业越大,企业家身份越多,顾忌的东西越多,越不想),扔给作者一堆文字材料和PPT,巧妇没有米,只有延伸,难免拼凑; 

7)企业传记作者是戴着镣铐跳舞,面对一堆充满陈词滥调和官腔用语的“无人性”的企业大事记,缺乏企业家的真情实感,作者很难出彩。 

有没有作者每部企业传记作品都很好的呢?有的,不过人数很少,和普通作者不再一个层面上。这一类作家有个共同点:有知名媒体多年工作经验,企业家人脉较多,基本不以赚钱为目的,或者说赚钱不是主要目的,或已经“功成名就”,或有其他生意,或回归家庭享受生活,或人情难以推脱(体面人物邀请),或为了情怀,等等。
 

所以,我划分的这个金字塔阶梯,有几方面用意:
 
1)让想找人代写传记回忆录的人,了解这个行业,根据自己预算、用途等匹配适合自己的作者;

2)鼓励业内有梦想的作者,向上攀登,壮大这个行业;
 
3)给位于起步阶梯上的作者建议:选择一个职业,或选择一个努力方向,要分析内部和外部多个面向,一旦确定方向,就不要轻易放弃。普通人如果不在一个点上深耕,哪里还有成功的机会呢?


 
 (修订于2025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