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两难之事——退休后写回忆录怎样收集素材(1)

 人生故事研究院     |      传记作家陈骏    |      2025-08-05

 
很多退休人士一开始很有信心,准备自己写回忆录,但写着写着就乱了,不知道要写什么,茶壶倒饺子——出不来,或者就是流水账,自己看都觉得没意思;找人代写回忆录吧,一是不放心,二是价格也不低,还不知能不能写好,就这样,由于不懂如何收集资料,写回忆录的事可能一拖再拖,不了了之的大有人在,原因在哪里呢?

由于普通人没有受过非虚构写作训练,写起来往往困难重重。有一个简单的办法能让回忆录继续写下去,让流水账“活起来”,就是把人生各阶段的两难之事讲出来,就能让人物鲜活起来。


 人生由无数的大大小小的选择组成。选择不同,人生路径自然不同。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选择。“人生两难”在人生各阶段随处可见。挖掘这些“两难之事”,主人公的性格特质就展示出来了。

拿出一张纸,把一生经历中的两难之事,记下来,然后回忆讲述。
 
我创作的一本书名为《人生使命》的回忆录中,记录了主人公出生时的场景:主人公的爸爸爱交朋友,由于1950年代,工资低,在外面吃饭贵,就把朋友带到家中吃饭。主人公妈妈挺着大肚子,辛苦做饭,忙前忙后招待客人。肚子剧痛(已到临产期),赶快去医院,结果因为婴儿头大,5天了还没有生下来,那时没有剖腹产,医生下通牒:大人小孩只能保一个,当然是保大人了。医生用产钳夹住婴儿的头硬生生拉了出来,婴儿右眼被夹伤,导致失明。


 
暮色将尽,人生毕业旅行快到终点的时候,意外和大病往往如影相随,怎么办?一种是激进治疗,可以延长生命,但没有生命尊严和质量;另一种是保守治疗,痛苦少些但生命可能很快终止。这时候亲人们的选择就反映了人性、道德伦理和经济约束。这两个选择都是没有人想要的,但必须要选其一。

就像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中说的那样:“真正的选择是两难之择。它发生于两种情境。一是不可调和的两善取其一的选择:从人物的视点来看,两个事物都是他所欲者,他两者都要,但环境迫使他只能二选一。二是两恶取其轻的选择:从人物的视点来看,两个事物都是他所不欲者,而且他一个也不想要,但环境迫使他必须二者择一。在这种真正的两难之境中,一个人物如何选择便是对其人性以及他所生活的世界的一个强有力的表达。”
 
以下是我的一位客户的回忆录片段,主人公在战前给家里写了两封信,表达了在孝敬父母和报效国家之间的选择,两者都是主人公想要的,但只能选其一,主人公毫不犹豫选择“浴血沙场报国情”。我改稿改到这里的时候流泪了,内心久久难以平静。2024年元旦那几天,我在这位退休老干部家里交流改稿事项时,同样有流泪的冲动。
 
自卫还击保卫边疆的作战终于打响了……

听到万炮齐发的轰鸣声,他的心情是复杂的,有激动,有紧张,还有些高兴。激动的是辛辛苦苦备战那么长时间,练兵千日用于一朝,这一天终于到来了,可以痛痛快快严惩恶魔,打击敌寇。紧张的是,毕竟第一次亲临战场,电影是电影,演练是演练,那毕竟是虚拟的,现在是实实在在的刀光剑影,烽火硝烟,牺牲生命是次要的,能不能担负实战参谋职责是一次考验,怎么能不紧张呢?高兴的是,自己喜欢当军人,军人的光荣就是打仗,就是精忠报国,几多人当过兵,但又有多少人没有能打上仗呢?而自己却得到了这一机会,这是头一次参加作战,而且是出国作战。
就在前几天,应部队要求,他给家里写了两封信,准确一点说是两封遗书。一封是给父母弟妹的,一封是给爱人的。向家中表明了誓死报国的心迹,嘱咐家中无须记挂,祝福父母保重,忠孝难两全,望谅解;祝福爱人珍重,若有不测,无须拘泥旧礼;祝福弟妹健康成长,成为国家有用之人,并曾赋诗一首:

《龙州待命》                                                    
设帐龙州待命行,
厉兵秣马向南征。                                            
殷殷嘱托铭心肺,
浴血沙场报国情。

据说国祥弟,读罢此信情不自禁,倒在床上泪流满面。父母听说,伤心不已。

(来源:开写传记官网作品案例库,回忆录作品《春华秋实》)

 
以上我讲了三个“人生两难之选”,你理解了吗?你的人生过往有哪些两难之选呢?记下来,讲出来,不管是自己写自传,还是写回忆录,或找人代写,都是用得到的回忆录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