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世家回忆录改稿润色作品案例:《一生的脚步》

 提示:点击图片可以放大
这是一个祖上是官宦世家、中医世家的故事。

客户发来10万字原稿,请开写传记修改完善。客户(老人的孩子)说,这是请一个回忆录写作机构写的,他很不满意。他举例说明:50年代初,抗美援朝,主人公(客户的父亲)积极响应动员,准备报名参军,还捐献了三斤皮棉(棉花),就是这么一件事。原作者增加了抗美援朝背景近7000字(A4纸5页)。客户说加这些内容太多了,感觉没有必要。

我用一天时间浏览一遍之后,类似这样乱加背景的地方太多了,有凑字数嫌疑。适当的背景是必要的,但要经过浓缩,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直接引用长篇大论。比如说,主人公的回忆内容才一段五行字,那引用的文字几句话就可以。

在回忆录中,加入研究资料、新闻报道等,可以触及更多的读者,个人化的故事更具有包容性,形成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普遍共鸣,和读者产生更多地联系。

行文啰嗦、幼稚、模糊、表达不清,这些毛病几乎贯穿于除引用资料以外的所有段落,而且多用体制内的制式语言——多用空洞、抽象、模糊的大词。这些词汇完全没有意义。

修改起来很麻烦,很多时候,完全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有的时候,前后句和段落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让人困惑不解,不知所云。

结构混乱。同一时期,同一主人公的事情分散在全书不同的章节,让人感觉不到主人公的人生轨迹,让读者摸不着头脑,让读者感觉不到意义。

另外,还有误别字连篇……

如果说小说的三大要素是:情节、情节和情节。那么,作为非虚构写作的回忆录,也有三大要素,就是:清楚明白、清楚明白和清楚明白。把事情说清楚就好,就这一看似简单的要求,一般的作者也是难以做到的。
 
节选部分段落(后辈的回忆):

当年秋天,曾祖岳母孙家老太太染了风寒,年级大了经受不起,入冬后越发虚弱,便住床不起了。曾祖奶奶多次回去看望,老太太是一次比一次严重。

家里人着急,不惜钱财遍请有名的中医。有五六个杏林高手住家会诊,也一直束手无策。熬到腊月间,人已瘦得脱了相,水米难进了。曾祖奶奶着急,将病情说给曾祖,劝道:“那是您丈母娘啊,一个女婿半拉儿。看在她亲闺女是您妻的面上,别再计较啦,你就低低头去给看看吧。”

曾祖回道:“我大人有大量,也不会全计较那边的放屁话,你想给送信也中,就说不下帖,套着骡车来请,刘荣春不会出三省堂半步。”
“我!穷是穷啦,可一辈子大惯啦,啥时候叫人指着鼻子数落过。到今儿个,还给我打别壮囊气,想等我低头去上门自荐,别想,无那规矩。”

曾祖奶奶无奈,只好回娘家劝说,“您家女婿啥脾气你不着,犟起来是九头牛也别想拉动他。娘儿,您都病这样啦,快过年啦,叫全家都挂扯着您,他就是怪想来,也舍不下脸面,您就卖他个面子,给个台阶叫他没法不来。”
果然隔天一早,便有人叩门送上请帖。不足半个时辰,就听到铃铛响声,一辆三匹骡车停侯在三省堂门前。曾祖梳洗了一番,穿上新马卦,戴上新绒帽,肩挎药箱,打扮得新客倌似的,端着派头出了门,车把式恭恭敬敬地迎接着扶上了车。

上了车,在一群街坊的注目中扬鞭而去。一下车,便急奔老太太榻前,看着她衰危的病容,马上激发了心底的慈悲。噙着泪道:“娘儿呀,我来晚啦,叫您老受罪啦,千万别给您不争气的傻女婿一般见识,您老的病没啥,我会治,您等着我给您庆百岁吧。”老太太闭着双眼,嘴角微微抽动了两下,又像是微笑。

曾祖判症……

一副药固本扶正,二副药疏寒祛邪,三副药用后……不久,老太太便能柱杖下床了。
五位中医十分佩服,祛伤寒是曾祖的拿手戏。这算是在同行面前露了个大脸。
此时的曾祖,虽然不再是当初那位好父亲和好丈夫,但仍然是一位好先生,一位值得被历史记住的好先生。

不过这次却成了他行医历程中 后一次闪亮,断了家底资助的三省堂早就难以为继了。药架上空空如也,蒙着层细尘。当年曾祖可以给人赊药赠药,而今却无人给三省堂赊药。失去生计的伙计们只好去另谋高就了。
三省堂医好了世间无数人的疾苦,也感受了人情的世态炎凉。

曾祖刘荣春,一生荣耀,终究败在大烟上,没有战胜烟魔,医不了自身瘾病,没有迎来自己洗心革面的春天,在55岁壮年,黯然仙逝,一副羸弱瘦躯和三省堂一起,悲凉地倒下了。

这是时代之悲。
刘家悬壶济世的时代已成往事。
他将无数个验方和医术重新带回了仙界。
三省堂,北药铺,二个一雅一俗的名字,就此淹没在无情的岁月之中。
多年后,在岁月的飘浮中偶然浮现一两下影子,让我记下些许往事后,便再无踪影……

……
清末某年晚秋。午后的太阳在云堆中时出时没,显得阴晴不定。

曾祖一大早便到十多里外的北乡出诊。事后主家留用午饭,一顿殷勤招待,饭后更是烧烟,沏茶,极力感谢。少事歇息后,看着天上慢慢长毛了,知道不宜久留,路远还是早走为好。便起身与主家致谢告辞。背上装了诊金褡裢,挎上药箱,曾祖好酒,又带着主家另赠的满壶佳酿才信步而归。

这时节,眼前遍野的庄稼己收割将尽,显得空旷萧条,霜气横秋。谷茬地里,雀群飞起飞落蹦蹦跳跳,争啄着洒地的谷粒。掰了穗的玉米杆一片片兀立在小路两沿,像一群群失去财产的老人一样落寞可怜。在风中偶尔抖一抖焦枯的叶条,摇一摇干瘦的梢头沙沙响一阵。路沟的衰草丛里,受惊的蚂蚱猛地窜出,朴棱着飞向远处。

曾祖穿过岗,绕过岭,很少遇上路人,在寂寥中吼几声野唱,呷一口酒,踽踽独行。行过三里多路,断断续续听到前村传来了响器声,听曲知道是有人家在办白事。到村口往里看,不远的街头聚满了老老少少的村人,街边有户人家一座破院,三间草屋。门口竖着根白幡儿,院门外一张旧方桌上摆了几碗祭品,一班响儿上围桌三男一女四个吹鼓手,脸上都泌着汗珠,女的站在板凳上吹着喇叭碗,动作泼辣又夸张。三个男捧笙的摆头晃脑地和奏着。周围挤了几圈好热闹的闲人给捧场,受到鼓舞的四人吹得响彻天地。哀婉激越的曲调营造着悲伤的氛围。乐声钻进人们的心房,教人们不自主地伤感,特别是乡亲们听着哀乐,禁不住想起与逝者的前情往事,过了今日就是天人永隔,心生酸楚和怜悯。

都在暗自拭泪。

街坊张婶、李大娘、王大爷们一脸悲情,交头接耳:“唉,你说这平常活蹦乱跳的,前儿还搁地正干活,咋会突然没了哩。往后这家不塌天了么?没了挡墙的,庄稼活咋干呐。”
“寡妇失业,地上得照养老婆儿,下得照养俩小孩儿,还身小力薄,家里地里两下跑,咋立起家呀,真难为呀,往后日子咋过哩。”
“可不是哩,多可怜呐。你说妮儿这命咋会怎赖呢,往后日子长着啦,苦熬吧。”
“我说这阎王爷也是没良心的,那么多作恶的放他去享福不管,偏捡好人勾了去,往哪儿说理去呀。”
“咦……这都是命呗。”

曾祖听着一些闲谈,禁不住鼻子一酸,泪水早已在眼眶里打转转了。遂移步向门口走去,想看个究竟。院子里弥漫着烧黄表的气味,本家族长料理着事程,院里院外有忙碌着的族人和帮忙的近邻们。草堂屋门里,晾尸床上仰躺着蒙了脸的死者。床头前的泥香炉里三根香飘升着如丝的细烟,还有大磁碗里那只择了毛的老公鸡直蹬着腿和死者一上一下一同安息。烧纸盆里有人不时添燃着黄表,看着增加的火焰摧动着飘升的纸灰,念诵几句收钱收香火吧。耳房里传出老婆儿的哀吟,像是早已哭不出声来。媳妇的抽泣混杂着小儿女的哇哇大哭,这哭声连铁石心肠也能感化。里边劝话的婆妇们嘴上劝着,也是管不住悲切的眼泪,抖着音儿道:“他大娘啊,您嫂呀,想开点吧,可不敢哭坏了身子呀,要是会给他哭回来,咱各家各户都给他哭。这日子还得往下过,得全指着您有个好身体。下边多好俩儿女,要不了几年就长大了,这日子有盼头呀”。

眼看时候不早了,老族长在院中高声催促道:“本家爷们,都按各自安排职事,赶紧就位,还有孝子们都快点到场,天不早啦,该入敛上祭啦!”

院子里立刻哭嚎四起,十来个年龄不同的孩儿们戴着白孝,持着哀杖,向门口两侧聚来。耳房里老婆儿嘶哑干嚎,顿摧心肝,“别走呀,孩儿啊,啊啊啊。”由两个膘壮的娘儿架着挪出来,老婆儿华发散乱,瘦皱的脸面因哭丧表情更皱了,眼泪已干,只有鼻涕和着口涎滴垂唇下,两只手臂向前抓伸,显得绝望无助。媳妇更是痛声悲绝,呼天抢地。
牵着一儿一女跌跌撞撞奔向尸床,抢夺那短暂的决别时刻。又上来几个女人帮忙,搀扶两婆媳。五六个壮汉一声“起”,从两侧抬起死尸,挪向院中的薄棺。

“侯里,先放回吧,我看看再说。”
突然一句话如同天外之声,惊谔了所有人,一起转头望去。
曾祖个子很高,鹤立鸡群。
有人认得,惊呼,“老天爷,刘先生来啦!刘先生来啦!”

嘿,原来抬尸时,曾祖看到他肢体尚软,出于医者担当,决定冒犯诊查一回。尸体又放回原处。婆媳俩看到有救星突来,颤抖着牙关一时竟说不成感激的话。待问明死前的症状后,曾祖取出针包药丸,药丸研入水中,见死者牙口紧固难以撬开,又改用飞药法由下体注入肠道。由头施针到脚,打通经脉,配合着推拿按摩,舒理气血。足足抢救了半个时辰,死者手脚、指头微微有了反应……



 
  • Image

    代写传记案例:怎样为他人的回忆录写序言?

    用了一些毫无意义的“大词”——“中华传统的体现者”“家国情怀”“推动中国向前迈进的劳动者”“爱国者,对抗美援朝坚定支持”(仅仅捐了几斤皮棉),主人公仅仅是当地供销社的一名普通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