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写传记,留住记忆!一次改稿,终生服务。
这是开写传记的改稿润色作品案例。客户发来的原稿是以下这样的。从头到尾都是这样:都是流水账——蜻蜓点水似的模糊不清的回忆,支离破碎的表面事件;从小时候的成长,到年龄大一点,学着跟人出去做小生意,没有任何背景介绍,要知道主人公从做几毛钱的小生意到后来的称为工程“包工头”,跨度长达40多年;一个人自说自话,没有鲜明的人物——回忆录主人公自己、他的父母、爷爷奶奶、孩子、生意场上遇到的人,没有一个人物形象是清晰的;读者的疑问越来越多,慢慢就看不下去了,读者难以理解;全文没有分段意识,标点符号错误太多……
在开写传记看来,这篇三万多字的回忆录文稿,只能当成初次的回忆录口述素材。这些回忆材料在我消化以后,代表读者,从比较专业的角度,设计一份详细的访谈提纲。客户照此提纲,仔细回忆,提供口述资料给我。有的问题我可能要问上十来遍。
普通人自己写回忆录初次形成的文字多为这样。这个案例的初始文字还算好的,至少我还能理出完整的脉络。有的客户给开写传记发来的几万字文稿都是不知所云的文字,你相信吗?只能起到帮助我这个作者设计回忆录访谈大纲的作用。
以下是原稿中的一段。有哪些问题呢?
本人生于1955年农历9月12,我出生在彭家院子,彭家院子坐落于啄子岩尾部,彭家院子号称前猪脚,后旋涡。左青龙右白虎。曾经这个院子出了一个瀚林,我奶奶是瀚林的第六代。
从低要求角度讲自己的出生时间没有什么问题(放在开头)。回忆录主人公显然没有家族起源意识。仅仅是介绍200年前家里的院子出过一个“大官”。说明祖上曾是官宦之家。奶奶是第六代,那就要插入奶奶的一生介绍(不一定全部放在这里——也可以插入奶奶饿死以后段落。资料索取阶段要系统讲述奶奶的一生,记忆里有多少就讲多少。因为奶奶是“翰林时代”和现在的我和小时候的我的连接桥梁。)关于奶奶的访谈资料这里就不讲了。这个“彭家院子”的历史要介绍一下。是一个村庄?还是祖上留下来的?出生地的村庄要讲一下:人口规模、以什么谋生、有多少姓氏、主要农作物?周边的地理环境为什么是这样?这样的地理环境给村民和自己家带来哪些影响?祖上有没有流传下来什么故事(传说也好,应该多多少少有一些,这里是山区,而且是比较崎岖的山区,因为闭塞,可能有更多的故事传下来)?
我出生之后至到我7岁期间。受到了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在那几年当中是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我是当时没有饿死的人之一,后来我曾听妈妈说那个时候是吃伙食团,早晚都是吃杂粮,只有中午每人有二两米的白饭,我在5岁那年就会体谅我妈妈了,我看到我妈妈天天干活也是吃二两米的饭,我没干活也吃二两米的饭,我就骗我妈妈我吃饱了,我吃不完,我就把我碗里的米饭舀一团给我妈妈吃,我给妈妈说为什么爬梯子往后退,妈妈说可能饿了嘛,实际是生活供不上身体的需要,当时我身体确实黄皮寡瘦,但是我把那7年的时间度过来了就是好事,才有今天的生命,
这一段显然是1959年至1961年期间,中国经历的一段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也有个说法叫“三年自然灾害”。实际上,很多历史资料,和开写传记的另一位客户(河南小麦主产区)也讲到了“三年自然灾害”。主人公那时是高中肄业回家务农的大小伙子,他认为:根本不是自然灾害,麦子就成熟在地里没人收,因为人都被抽走“大炼钢铁”“兴修水利”了,根本就是人祸。
5岁的男孩一天二两米饭都要分出一部分给妈妈吃,是怎样做到的?从生理的角度是很难做到的,但从家风的角度是可能的。好了,这一点要特别提出来:为什么主人公才5岁就能这样体谅妈妈?这里面就要系统讲讲父母和爷爷奶奶,家里的氛围平常是怎样的?奶奶是怎样教育父亲的?父母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奶奶和父母的性格特点等等都可以在这里讲述。
我奶奶就是在60年的时候饿死的,我爸爸从50年到61年在县供销社任会计,后来又到煤矿任会计,在家只有我们三人,在1962年的时候国家有个文件,单位上的干部要精简下去当工人下井,我爸爸从小就是读书,没有干过活,他就不下井去,就退回农村在生产队干活,我在这6年是如何活出来的呢,主要就是吃糠粑粑,娥耳肠,麻根根。甚至还吃了牛拉出来的胡豆和桐子米。吃了这些我人长得黄皮寡瘦,又脬又肿,又吐又拉。
奶奶多大年龄?主人公小小年纪记得多少奶奶的细节?主人公有没有兄弟姐妹?“我爸爸”为什么能当会计?“糠粑粑,娥耳肠,麻根根”是什么食物?口感怎样?当时其他人家都吃什么(需要横向比较一下)?“胡豆和桐子米”是什么?“单位上的干部要精简下去当工人下井”的时代背景要介绍一下——城市经济处于停滞边缘,国家养不活那么多在职职工,只有下放农村劳动。
这部分要系统讲述父亲的成长史。全文都没有提到爷爷?为什么?童年时期,刚记事,懵懵懂懂,主人公的记忆里有没有有趣的好玩的事情呢?从后文可以看出:主人很会做生意,头脑活络,这种特质是怎样形成的呢?受谁的影响最大?
……
开写传记在这里分析的只是就原文查补资料,具体的写法不再这里讨论。实际上,对于传记回忆录来说,如果材料非常充实,对于经验丰富、有追求的作者来说,采用哪种结构,采用哪种风格,控制节奏,表现主题,等等,都是自然而然的。”流水账“式的回忆录只会出现在业余回忆录作者手中。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