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童年故事在传记、回忆录和个人品牌故事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童年时期是性格和价值观的养成期。另外,童年故事总能给人信任感。

我的童年印象中,我家算是中等家庭吧,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和大多数那个时代的农村家庭一样,老老实实做人,平平淡淡过日子。人家一天三餐红薯,我们也是。当时割资本主义尾巴,所以呢,家家户户也没有养鸡鸭,养猪养羊之类的。小时候的主粮就是红薯。母亲煮一锅红薯放灶台上,你爱吃不吃,当然要吃啊,不吃就挨饿。
一家人主要靠父亲的收入生活,每月工资20多块,父亲的工资要分六份:一份他自己留着用,给奶奶一份,给我和老妈一份,给姥姥一份,小叔一份,最后还要分一份给六叔上学用。
在城乡二元对立的时代,很多家庭是这样的,父亲是城市户口,是“公家人”,有体面的工作。母亲是农村户口,养几个孩子,在农村生产队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夫妻长期分居,家庭团聚一般靠父亲的探亲假。
我家也是这样,父亲在郑州工作,母亲、二哥和我住在老家务农。我开始读初中的时候十五岁,大哥二十九岁,那时他已经上班了,是电工。工作单位是国家机械部三机电一处。大哥工作单位好,二十五岁结婚,他叫蔡郑梓。
当时二哥蔡郑伦在老家,二十六岁,是生产队十二小队的队长和民兵营长,蛮能干的一个人,为人处世都比较好,十六岁就当生小队长了。
三哥蔡郑玉当时二十二岁,在开封的沈邱县上山下乡劳动。三哥呢,性格内向,对钱看得太注重。我和母亲和二哥的关系好,又好吃的东西都会留给对方。
小时候二哥二嫂结婚的场景我还记得,家具都是木头做的,印象深的是大衣柜,大衣柜在那个时代是时髦的家具。中间是一面从上到下的穿衣镜,我是第一次看见这么大的镜子。我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和几位哥哥交流也少。对大哥印象深刻一些。大哥在郑州生活时,学会了不少流行歌曲。他爱唱歌给我听,这一听就让我崇拜,让我感到差距。我唱的歌都是革命歌曲,他唱的都是流行歌曲,虽然音调不见得准,但我觉得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