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认为只有陕西才有窑洞,河南巩义当时很多地方也住窑洞呢。巩义地处陕西黄土高原的边缘吧,以前的人家大多家穷,在地面盖房要花钱呀,窑洞呢,冬暖夏凉,住习惯了,就这么一代代住着。
我家的窑洞,门是拱形的,门的宽度大概是一米二,是木门。进去的深度大概是十米,里面的宽度大概三米半宽。顶部是拱形的,厨房灶台,是在进门右手边搭建的。再里面是饭桌、床和柜子什么的。都是木头做的。地面是用硬硬的黄土打平的,以前没有水泥也没有地砖,扫地尘土飞扬,所以扫地时要洒点水,扫起来最后的垃圾都是土。

窑洞前的院子大概有30多个平方,院子里有一颗枣树、几颗梧桐树和柏树,养过一头猪,没有养鸡也没有养鸭。小时候,家里没有自留地,当然也就没有地种自己的蔬菜了。那时候都充公了,都是公家的,村里没有私人的地。
村里有100多户人家,都是种地的。当时是割资本主义尾巴,没有社队企业。村民的收入是挣工分。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敲钟上工——就是把半边铁轮用粗铁丝穿起挂在大树上,要上工了,生产队长就用铁锤使劲敲铁轮,声音清脆洪亮,传的很远。那时候我们村还在吃大锅饭,集体出工,集体收工。村里的农作物主要是玉米,红薯。
少年时代,新沟村平凡、平静、平庸,和外面世界的剧烈波动格格不入。然而我知道,村里往南走不远,大概一千多米到二千多米的黄冶河两岸的小黄冶村和大黄冶村,是唐代艺术珍品——唐三彩官窑所在地。也是中国较早发现的唐三彩官窑遗址。这里有唐三彩辉煌的历史文化积淀。村里往东北二公里的地方,有一座不到几十米高的笔架山,唐代大诗人杜甫就出生在山下的窑洞里。这里也是他最后落叶归根之地。村北三公里的南河渡镇董沟村,是豫剧大师常香玉的出生地和年少学唱戏的地方。离村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位历史名人——追随孙中山的辛亥革命老人王伯功。
家乡的历史文化沉淀和名人,现在想起来自豪感油然而生。杜甫不向权贵低头,常香玉为人民而歌。新沟村民和家乡的名人一样,刚正不阿,正直善良,有同情心,朴实的民风深深扎根在这片古老的河洛大地上。
1980年,我16岁。16岁之前,我一直生活在这里,身份是农民。我在这里读完了小学和初中。如果说16岁前,有对未来的期望,就是想看看大海是什么样子。
如果说小时候有特别的爱好,就是特别想吃白面条,能吃上一顿白面条就是很满足很开心的事了。喜欢盼过年,过年就有好东西吃嘛。小时候也没有饮料喝,渴了就是喝井水,对,拿瓢舀起来就喝,或两手捧着喝。没有喝开水的习惯,所以肚里常有虫。
小时候,大人和小伙伴们都叫我小名——小民,因为在家排行最小的缘故吧。有点被父母溺爱的那种感觉。为父亲感到骄傲呢,父亲是城里人,在大城市郑州的银行工作。“中!”是我的口头禅,河南人特有的,不管回答什么问题,表示赞同的,表示不错的都叫“中!”。
我性格内向,话也不是很多。从记事起到16岁,或许是贫穷限制想象力吧,没有压力,也没有想到未来,只有单纯天真,连迷茫困惑都没有。无人管束,无忧无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