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创始人自传案例:《苦难与辉煌——谢金华回忆录》

 提示:点击图片可以放大
2021年端午节时,我接到了广州谢金华奶奶的一位亲戚的咨询电话,意思是要委托我创作谢奶奶的人生回忆录。我们通了多次电话,了解了开写传记代写回忆录的各个环节,确定创作合同后,谢奶奶打电话给我讲述了她的人生故事,讲了四十多分钟,由此我了解了谢奶奶的人生奋斗故事。

书中的主题目标是实现人生梦想——学好缝纫,做衣服,改变命运。语言风格采用谢奶奶的口语表达风格,朴实自然,充满情感,富含哲理。

从谢奶奶的回忆录中,不仅可以看到一个家族的命运,还能读出时代的变迁。

一个家族的历史就是由家族每位成员的传记组成的。当我们回顾历史,我们最想弄清楚的,是我们从哪里来,以便知道我们想要和可以往哪里去;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在哪儿前进了,在哪儿又退步了,哪些方面超越了前人,哪些方面却原地踏步。


谢奶奶1947年出生于湖南湘潭乌石镇,乌石是彭德怀故里。1958年、1961年彭德怀两次回乡时,她都看见了,跟在一群大人后面跑着玩,彭老总还和她说话呢。1960年代、1970年代尝遍了人间疾苦,多次被送人做养女,多次饿晕饿死,被打被狗咬,手术失败留下后遗症,亲戚冷漠,饥寒交迫。

谢奶奶高小四年级毕业就不愿上学了,有二个原因:一是肚子饿,饿到什么程度呢?

她对我说:“我就天天去田头路边拔草吃,到了冬天没青草挖了,只好把干草切细煮烂,和着一点点米粉,吃了充饥。一年到头没有见过肉和油。由于饥火烧肠,无数次昏倒在地,很多人还说我一定会饿死的。别人叫我‘谢狗子’,那时候我确实像一条快要死的小狗。”

二是寒冷的冬天,她穿着连妈妈都不愿穿的破烂衣服去上学,同学们都嘲笑她是个“叫花子”。

为了吃饱饭,16岁出嫁。

身材瘦小干不了农活,但她自信自己有做衣服的天份,于是东挪西借30元怀着8个月身孕学裁缝。之后,做衣服赚钱养家就成了她的人生目标。于是,她在湘潭、长沙做了10年上门缝纫工。期间,得了严重的胃病,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只能吃一小碗饭。因为做衣服技术好,上世纪80年代初,做衣服,赶集卖衣服,短短半年,成为“两万元户”,成为湖南那个时代为数不多、屈指可数的万元户之一。

她能成为万元户,展示了她不仅有做衣服的天赋,而且有做生意的头脑。我引用回忆录中的一个场景说明她的魄力和远见。

我在商店做了一段时间,生意不大理想,还是挣不到什么钱。思来想去,只有自己买些布料,做成成品去卖,这样时间就不会从脚底无声的溜走。我心想再去凑点钱,去工厂买点批发布料来做,会物廉价美。
于是我去了公社信用社,要求贷300元款,会计问我贷款做什么,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说可以,不过你要加入公社企业,每个月交管理费10元。
我想了一下就答应了,对他说:“不过请你们给我个证明。”
他问:“什么证明?”
我说:“来料加工和备料加工的证明。”
会计说:“可以。”
我这个人经历过多次运动,动不动就是要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在外漂伯了这么多年,我社会经验也多了。有了这个证明就好像有了护身符一样,做生意就不怕了。事实证明,我要的这个一张纸证明,真的成了我的护身符。

没有这一张证明,她成不了万元户。她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人物,由于怕树大招风,被批斗,不敢去赶集卖衣服了。

之后,养猪,都病死了。种百合,大跌价,赔死了。

经过深思熟虑,还是回到利用自己的特长做衣服卖。从湘潭到株洲,从株洲到广州,由此开启了家族辉煌之路。

书名是我创作一半时突然想到的。谢奶奶的前半生吃遍了人间苦,后半生取得了一般人无法企及的人生成就。作为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在上世纪80年代,把三个孩子培养成大学生是多么不容易。三个孩子又先后辞去公职,跟随母亲作服装生意。

如今,三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品牌时装公司——尚都比拉、梵希曼和腾文服饰,雇佣几千名员工。

家族繁荣以后,谢奶奶带领三个孩子积极回报社会,回馈家乡。70多岁的老人如今仍在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积极奔走。

谢奶奶回忆的内容是历史长河中的碎影、细节和场景,详实、鲜活,直接表达了对当下社会的一种情感和寄思。

谢奶奶多次对我说,她希望后辈年轻人能从她的充满正能量的人生之旅中感悟人生的意义。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费雷德·阿德勒说,一切正确的“生命意义”都有一个共同的标志,也就是说,它们都具有公众通用意义的属性:这种意义可以被他人共享接受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