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三代人都在银行业工作的幸福故事。这是开写传记几年前的一个作品案例。
主人公用很多篇幅回忆了和爱人从相识到相知,风雨同舟,携手恩爱一辈子的感人场景。
开写传记为退休老人代写人生自传、家史、情感回忆录。
开写传记为你分享《三生有幸》中的二个片段。这是上世纪80年代经典的校园爱情故事。
一
到学校我收拾好自己的行李物品,从二楼男生宿舍下来的时候,在楼梯上我看到了周维。
“咦,是你!”
“蔡郑民!”
我们同时看到了对方,一瞬间,我感到惊讶。我想,她和我差不多是一样的感觉。转念一想,我们都明白,我们考上了同一所学校。远在家乡千里之外,在陌生的环境中,碰到同学是多么让人高兴的事,而且是漂亮的女同学。清水出芙蓉嘛,她刚洗完澡,端着脸盆上楼,我下楼。
原来,周维从广西到长春,路程太远,要转车,具体到校时间算不准,所以,她就提前到了长春。因为到校太早,男生和女生宿舍还没有分好,学校就安排她暂住在男生宿舍楼这边。
我们寒暄几句就分开了。因为过去是同学,在教室走廊、图书馆、操场、食堂碰上的话,交流自然多了起来。
三十年后的今天,我回忆起这一幕的时候,心头还是暖暖的,激动不已。或许,那一时刻,那个楼梯口,是我们的爱情开始萌芽的地方。
在食堂吃饭时,每次我看见她,都会向她招手,叫她坐在我旁边,我给她留着座呢。在食堂排队、打饭和吃饭,我们基本上都在一起,开始是偷偷摸摸的。因为我们是衡阳同学又是长春同学,自然而然在一起的时间就多了起来。
二
头学期放寒假坐火车回家,卧铺票很难买,座位票也买不到,只有站票。
80年代,你要出远门,不管有钱没钱,绿皮火车是首选。
绿皮火车车窗是可以打开的,赶上民工潮的时候,在车站如何上车都是难题,人太多了。你必须放下斯文,放下修养,拼命往前挤。门口不好挤,还得像猴子一样迅速爬车窗。先把行李塞进去,然后手脚并用向上爬。力气小爬不上去,就叫后面的人托一把,你爬进车窗了,后面的人才能接着爬。
在这样的长途环境中,人要是不找点乐子,真的会崩溃的。我从长春到郑州要三十多个小时,周维从长春到柳州要四十多个小时,所以,嘈杂和浑浊的车厢里就成了小小的市井社会。不管多拥挤,空气多污浊,厕所有多脏,也挡不住旅客们变着法儿消磨时间的热情。打扑克的、下棋的、侃大山的、吹乐器的、看书的、喝酒的、啃瓜子的、睡觉的……各得其乐。和现在动车上千篇一律“低头族”玩手机不同,即使是不爱讲话的人也会和相邻的人寒暄几句,天南海北地侃大山,摆摆龙门阵,以打发无聊的慢慢长途。
80年代,常坐火车的人估计都不会忘记服务员在车厢叫卖零食的吆喝声:“啤酒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八宝粥,香烟扑克火腿肠,有要的吗?腿挪一下啊,让一让啊。”在车厢里的旅客听来,这不是叫卖零食,简直就是邓丽君式的流行歌曲啊,声声入耳,提神醒脑。
我和周维都是站票,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我们聊天、吃零食、看窗外的风景。我不累,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我记得在长春到北京这一段旅程中,我故意踩了周围的脚。周维的眼睛故意不看我,也踩了我一脚。仿佛心有灵犀,我们突然沉默起来,此时无声胜有声。现在想起这一时刻,总有“一踩定终身”的感觉。
我有火车情节,我的老家巩义新沟村北面不到一千米的地方就是陇海铁路。小时候总觉得闪闪发亮的钢轨,冒着浓烟的火车头很神奇。参加工作以后,火车见证了我的梦想、我的荣耀。
现在,火车在北方的原野上“咣当、咣当”地缓慢前行,我们的爱情也在内心慢慢地发酵生长。
主人公用很多篇幅回忆了和爱人从相识到相知,风雨同舟,携手恩爱一辈子的感人场景。
开写传记为退休老人代写人生自传、家史、情感回忆录。
开写传记为你分享《三生有幸》中的二个片段。这是上世纪80年代经典的校园爱情故事。
一
到学校我收拾好自己的行李物品,从二楼男生宿舍下来的时候,在楼梯上我看到了周维。
“咦,是你!”
“蔡郑民!”
我们同时看到了对方,一瞬间,我感到惊讶。我想,她和我差不多是一样的感觉。转念一想,我们都明白,我们考上了同一所学校。远在家乡千里之外,在陌生的环境中,碰到同学是多么让人高兴的事,而且是漂亮的女同学。清水出芙蓉嘛,她刚洗完澡,端着脸盆上楼,我下楼。
原来,周维从广西到长春,路程太远,要转车,具体到校时间算不准,所以,她就提前到了长春。因为到校太早,男生和女生宿舍还没有分好,学校就安排她暂住在男生宿舍楼这边。
我们寒暄几句就分开了。因为过去是同学,在教室走廊、图书馆、操场、食堂碰上的话,交流自然多了起来。
三十年后的今天,我回忆起这一幕的时候,心头还是暖暖的,激动不已。或许,那一时刻,那个楼梯口,是我们的爱情开始萌芽的地方。
在食堂吃饭时,每次我看见她,都会向她招手,叫她坐在我旁边,我给她留着座呢。在食堂排队、打饭和吃饭,我们基本上都在一起,开始是偷偷摸摸的。因为我们是衡阳同学又是长春同学,自然而然在一起的时间就多了起来。
二
头学期放寒假坐火车回家,卧铺票很难买,座位票也买不到,只有站票。
80年代,你要出远门,不管有钱没钱,绿皮火车是首选。
绿皮火车车窗是可以打开的,赶上民工潮的时候,在车站如何上车都是难题,人太多了。你必须放下斯文,放下修养,拼命往前挤。门口不好挤,还得像猴子一样迅速爬车窗。先把行李塞进去,然后手脚并用向上爬。力气小爬不上去,就叫后面的人托一把,你爬进车窗了,后面的人才能接着爬。
在这样的长途环境中,人要是不找点乐子,真的会崩溃的。我从长春到郑州要三十多个小时,周维从长春到柳州要四十多个小时,所以,嘈杂和浑浊的车厢里就成了小小的市井社会。不管多拥挤,空气多污浊,厕所有多脏,也挡不住旅客们变着法儿消磨时间的热情。打扑克的、下棋的、侃大山的、吹乐器的、看书的、喝酒的、啃瓜子的、睡觉的……各得其乐。和现在动车上千篇一律“低头族”玩手机不同,即使是不爱讲话的人也会和相邻的人寒暄几句,天南海北地侃大山,摆摆龙门阵,以打发无聊的慢慢长途。
80年代,常坐火车的人估计都不会忘记服务员在车厢叫卖零食的吆喝声:“啤酒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八宝粥,香烟扑克火腿肠,有要的吗?腿挪一下啊,让一让啊。”在车厢里的旅客听来,这不是叫卖零食,简直就是邓丽君式的流行歌曲啊,声声入耳,提神醒脑。
我和周维都是站票,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我们聊天、吃零食、看窗外的风景。我不累,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我记得在长春到北京这一段旅程中,我故意踩了周围的脚。周维的眼睛故意不看我,也踩了我一脚。仿佛心有灵犀,我们突然沉默起来,此时无声胜有声。现在想起这一时刻,总有“一踩定终身”的感觉。
我有火车情节,我的老家巩义新沟村北面不到一千米的地方就是陇海铁路。小时候总觉得闪闪发亮的钢轨,冒着浓烟的火车头很神奇。参加工作以后,火车见证了我的梦想、我的荣耀。
现在,火车在北方的原野上“咣当、咣当”地缓慢前行,我们的爱情也在内心慢慢地发酵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