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传记作者对世界的看法影响企业家传记的生命力——浅谈“传记生命力”与“传记写得好”的本质区别

 个人品牌故事营销     |      传记作家陈骏    |      2025-07-19

 
企业家找作者写书,写创业传记,如何选作者?公司10周年庆典配套用书,怎样找作者?
企业家想用一本IP传记打造个人品牌,提炼品牌内涵,演绎企业文化,塑造公司形象,作者和机构都很多,该如何选择?
 
我们谈论一个传记作者的时候,会关注作者的作品、写作风格、非虚构技巧等。实际上,达到一定的能力以后,作者对世界的看法,比写作技巧重要。
 
企业传记作者的心要比世界大,尽管你在这世界里。作者是星际穿越者,地球上的人类是渺小的,是可以随意掌控的。
 
历史就是一种解释。 作者如何看待世界,对商业价值的理解、对成功的理解、对人性复杂性的理解等,决定了传记中哪些事件被强调、哪些被忽略、哪些被赋予特殊意义。一个信奉“丛林法则”的作者和一个强调“社会价值共创”的作者,对同一企业家决策的解读会截然不同。
 
作家很难在传记中真正隐身。企业家行为背后的动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关键时刻的抉择,内心世界的变化和成长,都需要作者进行解释。这种解释不可避免地融入了作者自身对人性、社会、经济规律的理解。例如,将企业家的成功归结为“个人英雄主义”还是“时代机遇与贵人相助”,反映了作者不同的世界观。
 
 

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传记作者或机构,先了解“传记的生命力”与“传记写得好”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写得好”属于技术层面:如文笔流畅,可读性强;有专题结构;资料详实;传主认可等。风险: 服务于制造“神话”,陷入单一视角,肤浅叙事。
 
“生命力”属于价值层面(经得起时间考验,成为理解某个时代、某个行业、某种精神或某种商业逻辑的参照物):
 
1)“冷静”“时间维度”俯瞰性批判视角: 在尊重传主的前提下,保持独立思考,不盲从传主或主流叙事。
 
2)真实性:基于详细的资料收集,不回避缺陷、矛盾、失误、失败、道德困境,展现人性的复杂与商业残酷。敢于质疑“成功叙事”,挖掘光环背后的阴影与代价。
 
3)思维深度:对企业家个人特质、企业家精神、创业本质、时代变化有深刻剖析。
 
4)历史纵深感:将渺小的个体命运放入宏大的时代背景中——将企业家置于社会经济、技术变革、文化思潮的脉络中审视,避免孤立解读。从个人叙事上升到时代叙事,展现个人与时代的互动关系。
 
5)普世价值感悟: 根据企业家个人特质和企业关键节点叙事,提炼出超越行业、企业或时代的普适智慧。超越功利性的成功学,探讨财富、权力、创新、责任等命题。
 

以某五金工具品牌的企业家传记为例(我有搜集各行各业传记回忆录的习惯,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的10几年里我有做企业剪报的习惯),说明“传记的生命力”与“传记写得好”的差异。
 
这本传记出版于10年前,按一般的企业传记文字品质衡量,质感是不错的。
 
讲述的的是80年代和90年代的企业简史——企业发展30年。没有用常规的按时间线叙事结构——过往30年的每年大事记,而是按不同主题组成篇章结构:
开篇、梦想、传承、营销、创新、技术革新、品牌突围、未来、企业管理等主题,这样安排省事,对过往关键节点轻描淡写之后,就是来解释,引经据典,牵强附会。我为什么这样说?那个时代的企业家哪有凭借理论来决策的?哪个不是凭性格和胆量决策?
 

这本传记我总结6点不足:
 
1)这种表面上总结的经营智慧,其实不疼不痒,除了应景外没有用处;
 
2)作者以仰望姿态,颂扬无度,或是作者献媚,或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崇拜,或是企业家授意(虚荣心人皆有之),市场上过半的企业家传记或多或少都有这毛病,功成名就而颂扬之;
 
3)访谈环节薄弱,导致过往关键发展节点信息量太少,或是作者偷懒,或是企业家不想太琐碎(这样安排结构无法展现企业30年的发展脉络);
 
4)作者缺乏时代背景意识,缺乏五金行业发展史描述,似乎让主人公在真空中“裸奔”,从而让读者无感,读者缺乏参照系,加上赞美诗的视角,很难产生认同感。这种枯燥列举“成就”“决策英明大胆”,献媚,读者肯定不喜欢,企业家本人从内心也未必接受。
 
这30年是你一家五金工具品牌呢?还是群雄逐鹿,品牌林立,大家不相上下?

 
所谓时代意识,是指从人生经历中发现所处时代的特征,让企业家的关键创业节点成为时代的一个意象或一幅肖像,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己身处的时代,也就是通过一个人、一件事窥见一个时代。赞美诗和真空叙事没有这样的作用。

 
在秦朔和戚德志所著的企业传记《万物生长——TCL敢为40年(1981-2021)》中,作者别出心裁在叙篇中加入《简略大国制造史》一章,把TCL放入改革开放40年的大环境中来叙事,这样,读者能更好地理解TCL的发展历程。
 
在开写传记的
企业家传记案例——3D打印行业企业家传记《未来之光》中,我就给客户推荐:插入中国3D打印行业发展简史,得到客户认同,只是定稿的时候有所压缩。
  名族品牌”太煽情,用词频率泛滥,这也是那个时代企业家的通病,似乎是万能的口号,好像不这样就高度不够一样。当年娃哈哈和达能大战,宗庆后就高举“民族品牌大旗”,其实,生意就是生意。
 
5)说到底,是企业家和作者对“成功”的理解。在开写传记的
企业传记案例《梦想之路——一支升缩杆的世界之旅》中,在对“成功”的定义上,我们达成共识——成功是不靠谱的东西,成功是阶段性的,没有永远的成功。
 
6)还有,企业家和作者缺乏“冷静”和“时间维度”。一定程度的颂扬是必要的,可以理解的。我作为企业传记作者,“冷静”“时间维度”“三种视角看待客户”等等是我对企业传记的态度。
 
 
企业传记作者要平衡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自己的冲动,企业家的要求,和读者的感觉,关键是时间维度——传记的文字质感在10年后、20年后,读者还能读下去吗?
 

如果要让10年后的读者读下去,仍有共鸣,传记就要有普世价值——领导力(企业家)本质、创新规律、人性挣扎、性格与命运、个人和时代、时代精神。只有普世价值才能让读者受益,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这样的传记凤毛麟角,但值得企业家和传记作家去追求。
 
作者对世界的看法,决定了能否穿透浮躁的当下,抵达真实与深刻的核心,而这恰恰是传记能否在时间长河中“活着”而不是落入“故纸堆”的命脉。
 
时间是严苛、公正的评论家。10年后企业传记的价值在哪里?”这个问题警示我们:企业家传记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取悦当下(包括传主本人),而在于启迪未来——能不能照亮未来10年的路。


延伸阅读:

总经理和董事长的传记回忆录怎样确立创作方向?——企业家个人IP故事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