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街上“霍家馆子”——牡丹江餐饮发展史(1)
企业发展史研究院 | 传记作家陈骏 | 2023-04-17因为我的一位客户在牡丹江工作了40年,我才有机会关注这座边城,了解这座边城的财经变迁发展史。
现在牡丹江市区己有300多条大小街道,但这座城市百年前的街道,仍是值得记述的。据史料记载,1903年,东清铁路全线通车,牡丹江市区设置了爱河、牡丹江、黄花三个火车站,从关内“闯关东”流来牡丹江的人一批批地逐年增多,其中有些人就地定居下来。七河两次大火后,有些商号干脆在江北岸向火车站靠拢选址开业,从而形成了市区一条商业街,即兴隆衔。
这条街不长,却开有多家商号,1922年记载有一家“霍家馆子”,是背溜炒菜肴和馒头、包子等主食的一家正式饭店。
其后以兴隆街为中心逐渐形成西长安街和东长安街,住户人口也有所增加,据日本人编的《东支铁道东部沿线事情》资料统计,到1930年末,牡丹江站辖内有住户581户,居民2,770人;次年增至3,500人。此期间牡丹江流动人口也大量增加。市区饮食业亦随之发展,从西三条路到柴市街的长安街一带出现了多家饭馆、酒馆、包子铺、馒头铺、煎饼铺、浆汁铺,一些闹市街头和火车站附近,还有一些提卖或摆排的吃食小贩,兜售烧饼、果子、浆汁、炸糕、切糕、馒头等小吃食品。
据80年代几位老者回忆,当时多数劳动居民和流动人员,除在一些商号吃柜伙的和有家口定居者外,都是靠日常小吃充饥的。当时饮食业饭菜价格都较低,尤其是本地粮食价格低廉,三五分钱可吃上一餐饱饭,块八角可在饭馆大吃二喝一顿。但当时钱也不太好赚,有活干的得卖命,失业者也常常挨俄。进饭馆酒馆的多数是商贾富绅,一般人是吃不起或舍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