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生过往打捞到当下现实中来,以现在的认知和记忆,讲述过去。固然过往的一切弹指一挥间,但不论是个人成长史还是家族史,都有沉船出水的味道,需要有考古学家的思维,敲打过往人生;又像一瓶酱酒,值得细细品味。回顾过往经历中和写作相关的东西——引导我走向写作道路的源头在哪里呢?总结过去,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过去的意义在哪里?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我不认为我们可以简单地给出一个答案,过去是一种负担,还是一种资源呢?
我曾做过多年的广告文案、企业的品牌策划部经理、报社记者、门户网站总编、编剧辅导教师;有十几年的创业经历。大部分的工作都和创意有关系,和文字有关系。现在,有客户叫我“写回忆录的写手”,也有客户叫我“陈作家”。我自己的定位是一个小工匠,一个走街串巷的木匠,你有不少闲置的木料,我来帮你打成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几个小凳子,收几个三瓜两枣,谋生而已。
写作其实是痛并快乐的事。我在写作上的痛苦,比你想的要多。我起初的写作启蒙是喝酒喝出来的。
1990年前后的几年时间里,我是全上海书店的“活地图”。上海的大一点的书店全部在黄浦区,延安路的新华书店、南京路的新华书店、福州路的科技书店、外文书店、古籍书店、大学周边的特色小书店等等。可以说,这些书店的每一层、每个角落放什么书,我都一清二楚。文学、历史、地理、军事、宗教……就是凭着兴趣一本本乱翻书,如饥似渴,囫囵吞枣。常常从早上9点看到晚上9点打烊。饿了,就到书店外花4块钱买一碗雪里蕻大排面。舍不得花钱时,常常一天不吃不喝,也不感到饿。
学校的新闻写作课,并没有让我学会写作,其实我连“写作长什么样都不知道”。那些老师也不懂写作,老师也没当过记者,拿一本陈旧不堪教科书,照本宣科而已。上课用10分钟划重点,然后就是东拉西扯,考试前再划重点,仅此而已。
真正让我对写作有感觉,是从报社当记者开始的。我的指导老师曾是高中语文老师,跑科技、企业版面,不管到什么单位采访,基本上都是“一把手”接待,好吃好喝好送。可是我的老师不会喝酒,二两水平,我呢,一瓶56度高沟大曲,醉而不倒。于是常出现这样一幕,他满面通红,一边采访,一边指导我写作要点,我醉眼朦胧,在采访本上龙飞凤舞。基本上每月发表8篇通讯稿,短到几十个字,长到几百字。那时的地方日报都是4开报(全开纸的1/4),版面是“寸土寸金”,常常为一个标点符号、一个副词、一句话的前后顺序反复修改,对于新手记者来说,已是了不起的成绩单了。这种在实战中的感悟,从教科书上是学不来的。
系统学习新闻故事写作,是在千禧年前后的几年,那些年我在一家外资企业的品牌广告部门工作,负责广告文案和电视台、报社等媒体的对接工作。记得有一次去央视出差,在老央视大楼的一楼大堂,有个广告人书店。坦率讲,我看到特色书店就走不动路。花了半天时间,买了一堆广告文案、新闻传播和国内外如何经营杂志方面的书,回来就“死磕”这些图书。
2000年,我在厦门决定创办一本DM广告杂志。DM杂志是放在咖啡馆、宾馆饭店和售楼处等场合,供人免费浏览的休闲广告杂志。为此,我在北上广深、成都、西安搜集了近百种DM广告杂志,研究了这些杂志的优劣,加上我对广告传媒的理解,确立了以报道鲜活的人物故事,代替一般DM杂志空洞抽象的商业官腔。人物成为连接商家和消费者、出版商和读者的沟通桥梁。这种办刊理念用在今天移动互联下的自媒体,仍然不过时。现在的商业理念是人和人之间的连接。
可是,正当我踌躇满志大干一场时,我的合伙人撤资投资了一间商铺,我的DM杂志梦破灭。然而,天无绝人之路,正当我苦闷彷徨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位从联想集团出来创业的互联网技术专家。我对广告、品牌和新闻的观点和从业经历,让他敬佩有加,相见恨晚。他的网络技术也让我如遇救星,互联网媒体的概念占据了我的头脑。于是,一个行业垂直门户网站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