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近期的咨询电话多来自北方地区。开写传记希望咨询客户货比三家,多问问,多比较,甚至要比访谈和传记作者的阅历和年龄。这还是一位北方老人对我说的。
他问了一圈代写回忆录公司,回答感觉比较“商业化”。这位老人说:“如果我确定找人写自己的人生回忆录,我倾向找你陈老师,因为我一说我的经历,你都懂,甚至可以接着往下说。你的心态、阅历和年龄是你为别人写回忆录的优势!”我一听就乐了。
老人说小时候(上世纪70年代)捡鸡屎,捡猪粪,我一听就懂,年轻的回忆录作者听了一头雾水,想不出来这是什么样的场景和前因后果。很难感受间接的人生经历。
老人说小时候(上世纪70年代)上山放羊,傍晚下雪了,少了一只羊,去找羊回来,小坂墩不见了,回家挨了爷爷一顿暴打。雪停了以后,又去找了好几天,还是找不到。听了老人这些简短的概括,传记代写公司年轻的访谈员眼前能还原当时的场景吗?这位老人是个老太太。
老人说小时候(上世纪70年代)在打麦场上学骑自行车,他讲述的和我小时候学骑自行车的场景完全一样,“二八大杠”自行车较高,主人公年龄小,脚够不着踏板,只能在一侧把一条腿斜伸到另一边,身体和自行车呈“V”形,便于两者平衡,模样有点滑稽。90后的回忆录代写公司访谈员见过这样的场景吗?
老人说小时候(上世纪70年代)好不容易春节时有了一件新衣服,但妈妈一定要在肩头缝二块补丁,90后的传记代写公司访谈员能理解这样的行为吗?
不是说年轻的访谈员和作者,就做不好为老人代写回忆录的工作,但普遍的情况就是如此,虽然一般的代写回忆录要求不高。有天赋的年轻作者也很多,写出有深度的、能经受时间考验的非虚构作品,仍然是一个挑战,就像茅台镇众多的酱酒一样,一定需要时光的沉淀。
我想起,北海做红木家具和家具大卖场的阔迩登集团创始人朱景能,在他的办公室里对我说的话:“互联网电子商务让他们年轻人搞才行,我们这些老家伙不行喽。我们这个年龄该干我们这个年龄的事。有写作特长,有很多空间可以发挥。”朱总说这句话的前提是,我说我PC电脑时代,做电子商务是成功的,但在移动互联时代我两次创业一败涂地,玩不转了。
跨过时光的千山万水,我有意无意回归到了“文本设计”的行当——我走向社会后的头份职业——90年代初有梦想的记者。年轻人直接经历少,可以通过间接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理解自己在时光中的坐标。下一期专栏文章,我谈谈人生的直接经历和间接经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