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传回忆录写作一对一辅导创作与改稿润色案例

 提示:点击图片可以放大


诗人书法家邹国荣老师写了一部20万字的回忆录。采用了小说的写法,结构安排合理,语言自成风格,使用了大量的对话,出现200多位人名,少部分有人物描写,在人生关键节点都有内心活动和情感描写。2014年写了6万字,最近一年写了十几万字。

总之,稍微打磨润色,就是一部不错的回忆录作品。如果说有不足的话,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大量的对话中,采用了书面语言,很多时候不像口语化表达,还有文本中使用了大量副词和完全可以去掉的词,需要精简;另一方面,是自传回忆录主题的表达有些含糊、不明确。虽然现实原因可以理解,毕竟对历史的解释需要多元化,读者可以自己感受,但在某些层面,仍要明白无误将核心主题传递给读者——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何以至此?

虚构的小说主题往往一句话的明确表达都没有,读者要从一个个场景中自己去感受,这也是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之一。作为非虚构的自传回忆录,开写传记认为,需要明白无误地告知读者,起到引领读者的作用。

邹国荣老师热情邀请开写传记陈老师改稿润色。通过网络交流,去深圳邹老师的无为斋家中面对面交流两天,取得共识,完成初步修改,接下来会继续交换意见,修改润色。邹老师坦言:“回忆录和诗词歌赋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文体,要请陈老师看看,提提意见。”
 
诗人书法家邹国荣,现为广东省书协会员,深圳市书协会员,轩辕书画院副院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深圳市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北社诗社名誉社长。中国国学协会会员。
 
以下节选部分有关主人公内心成长和表达主题的段落。
 
“何谓平凡?芸芸众生也,虽芸芸,然磊磊者难摧;何谓伟大也,如山之巅,虽巍巍,然峣峣者易折也。“平凡也好,伟大也罢,也是个定数。按照你们时下的说法 ,叫做“量子纠缠”,从你的一声啼哭开始魂与肉就已经纠缠上了的,冥冥中已成定数了。
……
“来啦,来啦!”稚嫩的童音与燕子的呢喃声组合在一起,在春的天空上回荡,组合成春的交响乐,这里充满着春的声音,春的味道,春的旋律。邹国荣就是在这春的氤氲氛围中渐渐长大。
……
他们合着童谣的节拍,把秋千荡得很高、很高,让童谣飘得很远、很远。就如他们的梦想,梦得很高、很高,想得很远、很远。
……
邹国荣叫来总务把木柴收了,然后送父亲离开学校。看着父亲瘦弱的身子,微弯的腰背,肩上挑着粪箕缓行在田埂路上,邹国荣眼睛渐渐模糊起来。

模糊中一个肩挑粪箕前行的身影与一个背负自己前行的身影在眼中相互重叠了起来。慢慢地那个背负自己艰难前行的身影又渐渐地清晰起来。
……
他们回忆着读初中时的乐闻趣事,感喟光阴荏苒,窃喜年华未负,更觉同学情谊之珍贵。他们在憧憬着龙川一中未来的学习和生活,甚至憧憬着以后上大学的美景。在谈到这些向往时,邹国荣在喜悦中脸上时而掠过一些阴霾,在期待中心里时而涌上一些忧伤。
……
诸多的苦难生活,根据素材,邹国荣细心组织文章,使家史中的一桩桩一件件事实在邹国荣的笔底下活灵活现,血泪斑斑,控诉了人间地狱。整篇文章结构完整,条理清晰,事迹典型,文字简洁,情节感人。受到语文老师的肯定。邹国荣的哲学也学得很有成效,对世界观、人生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基本要义都有较好的理解。在中段考试时考试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
……
局势已定,决策已下,邹国荣心如止水。读书这一泓渺茫的湖水,这一片朦胧的山林,已成为了一张照片,所有的湖光山色都定格在这一时空里,再没有潋滟,没有旖旎,更没有波澜了。再没有青苍,没有林涛,更没有芳香了。梦已随泡影破灭了,心已随穷困枯槁了。别了,老师!别了,学校!这一年,邹国荣才十六岁。
……
一个人伤神失色的无意识的走着,走着。啊,公路旁有一排电线杆,一根、两根、三根……十根、十一根……二十根……一个人麻木地数着电线杆,跟着电线杆走着、走着,在用脚步丈量着从周塘村到老隆的路程,用脚步丈量着这辍学的道路。

记得以往去县城,去龙川一中时都是结伴而行的,尽管内心深处带有忧伤,但毕竟被身边同学的情绪影响着,融化着。尽管前途灰暗,但毕竟还是有前途。而现在,就是现在,前途,路断了,彻底的断了。忧伤,忧伤也烟消云散了,因为从此不用再为上学的事忧伤了。想到这里,邹国荣如醍醐灌顶,醒啦,悟啦!一切都透彻了,天不予我,何必强求,世不与我,何必索取,人不予我,我自为之。
……
心中暗暗地想着:学校我是告别了,但我不会告别书山,我不会告别学海,总有一天,大学我还是会自己去读的!
……
吃完猪脚,邹国荣在床架子上翻着书籍看,翻着翻着,突然有一本书目映入了邹国荣的眼帘,是一本《绘图千家诗注释》,急忙拿出来翻读,读者读者,竟入了迷。正是这本书,成了邹国荣走入诗词殿堂的老师,使得邹国荣日后成了一个诗迷,一位诗人。当知当时书籍的匮乏如同食品一样的匮乏,所以邹国荣得到了这本《绘图千家诗注释》如获至宝,爱不释手。
……
佛强哥不无感叹,接着说:“现在,农村青年要寻找出路,比登天还难。唉!”

邹国荣嘟哝了一句:“说是‘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是真,大有作为何在呀!”

佛强哥摇了摇头:“都说农村青年能看见一线曙光的出路有两条……读书和当兵。书,你读了,而且比别人读得多,读得好,结果没有看见曙光。现在还有一条路,那就是当兵,看看是否你的曙光所在了。”
……
告别了,部队,告别了,军旅生涯!邹国荣这时的心境还是酸楚楚的,使人就像走到电视连续剧的片尾回放一样,无限的留恋,无限的惆怅。毕竟是在军营中生活了十七八个年头。而不是去出差。而是再也走不回来的而且是离军旅之路越走越远的路。正是:“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别旅。”

虽然军旅路终,但人生之路尚远。气不可泄,梦仍当续。此时心境,邹国荣自当有吟:
 
《解甲吟》
当年投笔从戎去,岁月峥嵘十八秋。
起舞闻鸡磨紫电,枕戈达旦护金瓯。
常忧重任难肩负,且喜轻装抗越酋。
解甲从商知大势,新途再度展宏猷。
……
邹国荣在诗词创作中主张作品要接地气,他认为这个地气就是现实生活,就是当今的时代,就是广大的民众。当今正处于百年大变局时期,一切都在发生巨变,许许多多的物事时时处处都在冲击着人的视觉,触及到人的灵魂。 所谓万物有相,万相可咏。感系物理,性情吐露。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所以灵感来自于万事万物,比如世态时政、江山名胜、历史人文、乡土田园、亲友情缘乃至于风花雪月方方面面。正是物之所感,情之所动,笔墨所行啊。
……
邹国荣在不是事业的事业上做着自己的事业。在做这不是事业的事业中,得到了快乐,得到了满足。而更令他快乐和满足的是有一个美满的幸福的家庭。
……
“霜叶红于二月花”,秋色亦如春色一样绚丽,邹国荣在人生的秋景上焕发出来的光华与春光同样的璀璨!正是“秋山灿烂因枫老,暮色从容待月新。”在月色融融中,又有一番新的气象。
……
“老杨,我们该下去了,把这个平台给孩子们让出来吧!”
“掘墓者,掘墓者,好!掘墓者,掘墓者……”

这似乎是山顶豪情之语,又似乎谷底叹息之声;似乎是自我标榜和定位,又似乎是自我安慰,找台阶下;似乎秋去冬来,又似乎冬去春来;似乎掘墓者,又似乎开荒牛……春秋人生路落寂至此,奈何?
人生需要找台阶下,需要和自己和解,需要和时代和解,需要重新出发……
 
邹国荣思绪飘荡,跨越时空,展现眼前的,是那年去龙川一中办理辍学手续的场景——天不予我,何必强求,世不与我,何必索取,人不予我,我自为之。是那年辍学后感叹的广阔天地难有作为的场景。是那年自己千方百计做好二米多高忠字牌,得到领导表扬的场景。是那年去解放军广州军区军政干部学校进修的场景。是那年在龙州出国参战前,给家里写两封遗书的场景。是那年以壮士断腕精神决心到深圳去的场景……这一切都来源于邹国荣的性格、经历,还有刚才和老杨对话时瞬间产生的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