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书法家邹国荣老师题赠:“翰林藉得一支毫,顿觉文心龙可刀。”
2024年元旦期间,诗人、书法家邹国荣老师邀请我去深圳他的无为斋面对面交流两天,为他自己写的回忆录提修改建议,改稿。邹老师坦言:“回忆录和诗词歌赋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文体,要请陈老师看看,提提意见。”
邹国荣老师写了一部20万字的回忆录。采用了小说的写法,结构安排合理,语言自成风格,使用了大量的对话和环境描写,出现200多位人名,少部分有人物描写,在人生关键节点都有内心活动展示。2014年写了6万字,最近一年写了十几万字。
总之,稍微打磨润色,就是一部不错的回忆录作品。如果说有不足的话,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大量的对话中,采用了书面语言,很多时候不像口语化表达,不像当事人说的话;文本不简明,使用了大量副词和完全可以去掉的词,需要精简;另一方面,是自传回忆录主题的表达有些含糊、不明确。虽然现实原因可以理解,毕竟对历史的解释需要多元化,读者可以自己感受,但在某些层面,仍要明白无误将核心主题传递给读者——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何以至此?
虚构的小说主题往往一句话的明确表达都没有,读者要从一个个场景中自己去感受,这也是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之一。作为非虚构的自传回忆录,开写传记认为,需要明白无误地告知读者,起到引领读者的作用。
经过三个月时间,我完成初步修改,接下来会继续交换意见,修改润色。
邹老师的人生经历让我感慨唏嘘。邹老师是诗人、书法家,性情中人,兴之所至,为我朗诵了几首他创作的诗歌。邹老师中气十足,慷慨激昂,让我看到了作为诗人特有的一面。还为我题诗一首:
翰林藉得一支毫,顿觉文心龙可刀。
细把春秋书玉帛,云舒云卷总风骚。
这首诗的意境太高,和文学大家相配,我作为普通的回忆录作者虽力不怠,不妨作为自己在非虚构写作领域前行耕耘的一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