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开写传记陈骏,开写传记的客户类型多种多样,有企业家、名门望族的后代(富豪)、职业经理人、商人、退休老干部、中医世家、走西口的后代、闯关东的后代等等。写好回忆录需要作者和回忆录主人公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
写好回忆录(口述历史),仅仅在搜集资料阶段就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1)作者和主人公面对面访谈,取得主人公口述资料(可能多数需要多次访谈,如果有条件要围绕主人公扩大访谈人名单范围,访谈人越多越好);
2) 作者搜集和主人公相关的资料;
3) 作者整理资料,形成初步回忆录框架,然后根据需要,再回头访谈主人公,或搜集更多资料,循环往复,直到回忆录比较完善,到定稿为止。
这三条,每一条做起来都非常辛苦。我和客户面对面访谈的时候,如果时间是二天还好,资料的逻辑大概我很快就有个判断;如果是面对面交流三天甚至一周的时候,双方都处在“崩溃”边缘。主人公在口述的时候,受记忆、情绪、身体、过滤因素的影响,讲了这点,漏了那点,甚至讲了芝麻,漏了西瓜(当然芝麻也很重要);时间错误、人名、地名、年代或事物方面的疑问;前后不通、张冠李戴,主观、片面、情绪化、回避事实过滤美化是每个人的正常心理反应。在这些情况之下,作者的素养就要起重要作用。
我以唐德刚创作《李宗仁回忆录》为例说明。唐德刚生动地记述李、唐合作的情形:
我替胡适之先生写口述历史,胡先生的口述只占百分之五十,另外百分之五十要我自己找材料加以印证补充。写“李宗仁口述历史”,更麻烦,因为李先生是军人,他连写封信都要找秘书,口述时也随便讲讲,我必须细心的找资料去编、去写、去考证,不明白的还要回头和他再商讨。而他是大司令官出身,他讲的话习惯上就是命令,有疑问反问他时,他都说:“没错!没错!”我说:“大概有点错吧!”他立刻又说:“没错!没错!”我想我以前在他部下当兵也只是个少尉,而他是上将,以一个少尉来指挥上将是很难的,所以我只好慢慢地想法子说服他,把一些不清楚的问题反复问他,结果他说:“有书为证,没问题!没问题!”于是拿了一大堆书给我看,结果都是“稗官野史”一类的书,我说:“你们做司令官的,如果情报不正确的话,像台儿庄战役就没法打仗了;我们搞历史写文章的也一样,如果情报不正确也会闹出笑话来,您刚才说的这些情报虽然有书为证,却也有可能是假情报。”他说:“有点道理!有点道理。”费了不少工夫,才慢慢地进入状况。不过李宗仁的口述历史,统计起来,大概只有百分之十五是他口述,百分之八十五是我从图书馆、报纸等各方面资料补充与考证而成的。所以所谓口述历史并不是一个人讲一个人写就能完成的,而是口述部分只是其中史料的一部分而已。①
如果回忆录作者仅仅充当录音机的作用;如果只是李宗仁说,唐德刚记录,没有整理推敲,按一定逻辑成文,那一定是读者读不下去,语不成文,颠三倒四,讹谬百出。所以说,写好回忆录,哪怕是普通人的口述史,哪怕是要求不高,也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作者和主人公同频,共同努力。不像有的媒体上讲的“二周完成回忆录”“初中生也能胜任”。
参考资料:
①[美]唐德刚:《文学与口述历史》,载《史学与文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