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题名是一场镜花水月——怎么写好品牌传记(3)

 企业发展史研究院     |      传记作家陈骏    |      2021-09-09
今天的怎么写好品牌发展史故事专栏,为你分享具有30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是如何创作编写品牌故事的,品牌故事怎么写?本文会给你有益的启示。写传记,找开写!


平日读书,王致和就表现出机敏聪慧、触类旁通,更难得的是他知书识礼,对先生极为恭敬,从不卖弄聪明,显示出超乎自己年龄的成熟、稳重。

如果私塾中先生不在,其他孩子游玩嬉戏,无心向学,致和却始终静心读书,丝毫不受干扰,他的踏实、刻苦也深得先生喜爱。

转眼间一年过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年纪轻轻的王致和都能倒背如流。

老王夫妇甚是欣喜,下定决心努力赚钱供孩子念书。教书先生也极为看重这个小学生,认为他前途不可限量,于是将自己平生所学倾囊相授,希望他学有所成。

王致和身负多方期望,更加努力,夜以继日寒窗苦读,一心要实现父母、先生的愿望,通过考取功名,把几代从商的家族背景改换成报效朝廷的官宦之家。

从王致和父母和他自己的想法中,不难看到徽商思想的影响。徽商既重视盈利又崇尚儒学,他们往往身兼商、儒、仕,很多商人本身就是理学鸿儒、诗人、画家、金石篆刻家、书法家、戏曲家和收藏家。经商致富以后,他们更加热衷于文化建设,在家乡修造精美住宅,建祠、立坊、修桥、办学、刻书、藏书、建戏班、办文会,为后世留下一笔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些商人更是着力培养自己的子弟走科举取士的道路。王致和的父母就是本着这样的信念倾尽全力,支持儿子攻读诗书经文,指望他来日登科及第,光耀门庭。

历尽了十年寒窗之苦,王致和终于在清康熙八年(1669年)得以“举人”的身份进京参加顺天府的考试。王致和父母凑足了盘缠送儿子进京赶考,满心欢喜地等待儿子及第登科的好消息。可谁知,天意却教梦难圆,金榜题名的企盼只是一场镜花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