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落孙山,重操家业——品牌创始人传记怎么写(4)
企业发展史研究院 | 传记作家陈骏 | 2021-09-15今天的开写传记——怎么写好品牌发展史专栏,为你分享具有30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是如何撰写品牌故事的,品牌故事怎么写?本文会给你有益的启示。代写回忆录找开写!
康熙八年(1669年)是一个不平静的年头。亲政两年的少年康熙,刚刚完成自己君王生涯中的一件大事——擒获鳌拜,诛杀余党。这件关系到政权的生死之争,却未在社会上引起波澜。虽然对王致和而言,康熙八年发生的这件大事与自己几无关系,闭门苦读的他甚至对此毫不知情,但这一事件却足以影响他乃至很多人的人生轨迹。因康熙帝继续贯彻怀柔的满汉融合政策,造就了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使徽商创办的事业及其他行业得以长足发展,王致和与他的南酱园才能开创百年基业。当然,这都是后话,在康熙八年,王致和还是个寒窗苦读、一心要考取功名的“举人”,而且即将遭受人生中的重大打击。
康熙八年,王致和跟随同乡进京赶考,在前门外延寿街(今大栅栏延寿寺街)羊肉胡同,暂时借住在同乡小客栈里(紧邻现在的安徽会馆)。据《清秘述闻》记载,康熙八年顺天府“乡试”的主考官为李元振,试题分别为“博学而笃”“见而民莫”和“万物皆备”。现在已不得而知王致和当年应试时的心态和情景,他所做的文章也没有保留下来,更无法知晓他的阅卷分数为几何。
经过严格的考试,王致和与其他人一起紧张地等待着。放榜那天,一个又一个“举人”簇拥着骑着高头大马报喜的官员在锣鼓喧天声中离开客栈,这其中却没有王致和的名字。王致和从日出等到日落,直到天已经全黑下来,依然没有人通知他考中的消息,残酷的事实摆在他面前-今年的考试他落榜了。王致和愣愣地呆站在院外几个时辰,直到满天星斗,直到双腿失去感觉。
想想家里含辛茹苦的父母每天还在不停地推着那口石磨,想想自己寒窗苦读的日日夜夜,心中不禁百感交集,悲从中来。人说三十而立,但自己现在却无家无业,以前不如自己的伙伴要么继承家业,要么出外闯荡,小有所成,可是自己却两手空空,毫无建树,还要靠年迈的父母辛苦磨豆腐供养。更让他感到绝望的是,家里为了让自己有足够的盘缠进京赶考,已耗尽家财;未来如果继续考学,真不知还要虚度多少春秋。
王致和心乱如麻,越想越觉得无所适从,未来到底如何打算,王致和心中依然没有结论。但近在眼前的问题是,自己手头的银子已经所剩无几,连返回故里的路费都不够,但实在无颜写信向父母要钱;如果不回家乡,住在京城,房子的租金、自己的衣食用度都是开销,坐吃山空的日子也维持不了几天。
顾不得感怀身世,王致和急于解决眼前的危机。他在心中仔细思索,自己家中虽不富贵,却也算小康,平时父母为了让自己专心攻读诗书,肩挑手提的重活累活都不让自己插手,此时如果出门谋个力气活,根本没有这方面的实力。若是以自己的拿手本领去教书或做账房,京城这里人生地不熟,自己又不知从何下手。思前想后,还是干祖传的老本行——卖豆腐靠谱。决心已定,王致和便不再迟疑,用仅有的一点盘缠做起了豆腐生意。殊不知,他的这个决定,终于让自己走上正轨,开始了崭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