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写传记网站导读:我是传记作家陈骏,在闽南工作期间,我对闽南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一身户外服、一双户外鞋,背包里有干粮和水,拿个相机,行走在一个又一个快要消失的古村落里;走进一座又一座名人故居……有一次我来到厦门翔安的一个村口,一位热心的妇女一看我的打扮就知道我是有学文的、做考古研究的,她热心地说:“那前边有个石碑,以前有专家来看……”
坂仔掩映在十里香蕉林中,我参观完林语堂故居后,准备到附近的村里逛一逛。因为我发现仿佛我走进了时光隧道,走进了100年前的场景——房屋、用具、当地老人的衣着和眼神……深深地吸引了我。在村口,一当地人问我是干啥的,没等我回答,他就好心提醒我不要进村,会把你当贼抓……我望见不远处村口的路上,有几只狗在路中徘徊,时不时盯着我……我马上打消了进村的念头。
我不但喜欢去看,而且喜欢购买有关当地风土人情的图书,这些图书发行量很小,多有扶持资金才有可能出版,因为读者面太窄,营销价值低。今天的开写传记老照片栏目转载一篇曾意丹老先生的介绍林语堂故居的文章。
作家、翻译家林语堂乘飞机到香港看二女儿林太乙和女婿,林太乙他们带他到处玩,还对他说,香港有山有水,风景像瑞士一般美。可他却说:“不够好,这些山不如我坂仔的山,那才是秀美的山。我此生没有机会再看到那些山陵了。”
林语堂先生因众所周知的原因,终于遗憾地未能回到家乡,再看坂仔那些秀美的山陵,于1976年去世。
林语堂祖籍天宝五里沙,出生在平和坂仔。林先生说坂仔美,固然有他游子爱家乡之情,然而我们这些外乡人到此地一游,也觉得坂仔确实美。它位于花山溪之畔,民居聚落皆沿溪成块状散布,周围青山如屏,地形略洼,是个盆地,有如一个盘子;所以村名就是以盘子的闽南话谐音取名坂仔的。现今坂仔已升格为镇,新添了不少现代建筑。
坡仔的民性比较强悍,富有进取心,元代就出现过李志甫领导的抗元起义。李志甫是坂仔埔尾村人。元代末期,由于统治者的民族歧视、官员的贪污与盘剥更加厉害,引起了各地的起义。至元三年(1337年),首先是畲民黄二使在南胜(今平和县南胜镇,当时南胜县包含今南靖、平和县境)发难,被元郡兵攻破。李志甫收集其余部,举起义旗坚守南胜,元郡兵无法取胜。农民军发展更盛,进围郡城(1338年),万户张哇哇、守将搠思监与战,俱不利。这使元朝廷非常恐慌,昭命江浙平章别不花调动浙、闽、赣、粤四省官兵来镇压。李志甫义军以一隅之军力敌四省元军,周旋四载,堪称豪杰。李志甫的起义失败了,然而其意义在于,它是至正十一年(1351年)起于江淮流域的红巾军起义的先声。
在坂仔,我们还能读到清朝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发生的台湾天地会起义的历史。台湾天地会起义领导人林爽文(1757~1788年)是平和坂仔火烧楼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随父迁往台湾彰化大里杙村,初充县役,后以耕田、赶车为生。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入天地会,一说是乾隆五十年入会,成为漳化、诸罗(今嘉义)等地天地会首领。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秋,因清兵搜捕天地会众,焚烧村庄,他以“安民心,保家园”为号召,率众起义,连克彰化、诸罗、淡水。不久在彰化建大盟主府,建元天运(后改顺天)。他又与响应的庄大田义军合攻台湾府城(今台南)。乾隆五十二年,朝廷命福康安增援镇压,十二月战于大里杙,他兵败被俘,后在北京就义。
探寻坂仔的历史文化内涵,主要放在寻访林语堂的故居上。林语堂的父亲林至诚是被派往坂仔礼拜堂的牧师。他出身贫寒,当过小贩,24岁人教会神学院学习,后被派至坂仔传教。坂仔的礼拜堂约建于19世纪80年代,是一组园林式的建筑,有西式的大、小礼拜堂、牧师楼、圣经楼、执事房,还有龙眼、柿子树;格局则是中式的。如今礼拜堂已没有了,新教堂是另择地重建的。旧教堂只留下原小礼拜堂左侧的五间相连的房屋,平面布局似一“同”字。这就是林至诚的住所,也就是林语堂的故居。这五间相连小屋多为平房,只有右上角的一间带有小阁楼,面积不到12平方米。
林语堂就是在1895年10月10日诞生于这间小阁楼内的。林家院子里有口水井,正是“同”字形的“口”字。林语堂(1895~1976年),我国文学家,191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19年起先后留学于美国哈佛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曾参加“语丝社”。1926年去厦门大学任文科主任。次年,到国民党武汉政府任外交秘书。1932年起,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提倡“闲适幽默小品文”,被称为“幽默大师”,成为论语派的主要代表。抗战后,赴美国任教并从事写作活动。1947年,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文组主任。1952年,在美国创办《天风月刊》,曾发明中文打字机。1954年,任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1966年6月,回台湾定居,曾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病逝于香港。
林语堂著作等身,著有《翦拂集》、《大荒集》、《我的话》、《暴风雨中的树叶》等。他曾因在美国创作英文小说《京华烟云》,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除了文学上的贡献外,他更重要的贡献是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又将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具有这种起双向交流贡献的,林语堂是继福州陈季同、同安辜鸿铭之后的又一人。林语堂曾自况为“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他是闽地“搭桥”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林语堂用英文写的《吾国与吾民》(《中国人》)《艺术人生》《中国画论》等等在西方影响很大。美国总统布什在访问东亚(包括中国)之际,看了林语堂的作品,内心感受颇深,他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发表演讲时说:“林语堂讲的是数十年前中国的情形,但他的话今天对我们每一个美国人都仍受用······”谈到林语堂,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林是漳州人,漳州还有一些人也在从事这种“搭桥”工作,例如比林语堂早的海澄人林文庆(1869~1957年),早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医学院,学成后将西方医学知识带回东方,为东方人服务。他懂汉语、英语、泰米尔语、马来语、日语。除了当医生,还曾任厦门大学校长。他曾将中国的《离骚》这一文字艰深的经典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于1929年译成出版。林语堂的女儿林太乙也曾将《镜花缘》译成英文,向西方传播。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这是时代的要求。这时到坂仔一游,这美丽山乡丰富的人文内涵自然会引发人们浮想联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