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世家家族传记——创始人回忆录(51)

 开写创始人故事     |      传记作家陈骏    |      2024-06-25
开写传记为你代写传记、回忆录,开始写吧!我在开写,我已开写。

这个开写传记的案例让我印象深刻,萦绕脑际,久久挥之不去。作为一名代写作者,我感慨的是家族回忆录要想有一定的品质,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不仅是家族传记主人公的事(大部分是主人公自己回忆讲述提供资料),如果能动员更多后辈参与其中,每个人都提供内容,那么,家族传记回忆录就更丰富、立体,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和认同。

从一个家族的荣辱变迁,窥见中国一个时代的动荡和变革。

这是开写传记客户的回忆录的节选内容。主人公今年已经93岁,参与提供回忆素材的儿子已年过五十。这本家族回忆录由两代人合力完成。这个家族往上追溯600年,是官宦之家。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是中医世家,是地方上是很有名气的那种中医,并且是积善之家。穷人来看病,没有钱也能拿到中药;没有能力还钱还粮,他们也不上门讨要。

在改天换地的时代风云中,没有人能置身事外。主人公的父亲是当地有名气的中医,大户人家请他看病,都是好吃好喝礼物相赠,由此染上了吸大烟恶习,中医诊所渐渐门庭冷落,家道中落……

2004年秋天,我从小就喜爱文墨,常怀有成为书画家的梦想。便邀请三姑从开封来教我书画装裱技术,并带上二姑一同来作客。

二姑看看我案头的笔砚和墙上的字画笑道:“不知到了这辈儿你咋干了这行,过去咱家楼上存了几大箱呢,都是名家字画,手册信札。”

我眼前一亮,问道:“咋有多么多,都弄哪儿啦,现在老字画可兴啦,很贵的。”

二姑道:“这都是百年前的事了,老几辈人攒下的。咱从您曾祖爷往上都是好先生,逢着去给书香户和有钱户看病,人家感谢都爱送这,跟现在送面锦旗一样,可惜后来这运动那运动,都叫没收啦。”

爱书画的我倍感惋惜,暗忖那么多清代前的名人字画呀,搁现在不知能换多少套房呢,刘家后人何止于受穷哦。我又追问起曾祖行医的事情。二姑如数家珍,讲得绘声绘色,让我禁不住为之骄傲。听着那些故事,我眼前展现着一幕幕曾祖行医的场景。

不知从祖上哪一代起,我刘家由官绅世家变成了悬壶世家。

因家庙资料尽毁无从考查。只知道我曾祖爷刘荣春,在薛店街十字街口,经营着祖辈传下来的中药铺,每天给病人施诊。药铺名声响亮,堂号“三省堂”。我不由想起论语中有“吾日三省吾身”句子,意思是每天多次自我反省,应是读书人家用以自勉的斋号。可知祖上有勤勉致学的精神。

我家历代耕读继世,出过不少做官的人才。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恒言,反映着社会对官家的敬畏和高看。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诚然高贵,却未必是读书的唯一目的。早在北宋就有名相范仲淹“不做良相,便做良医”的思想传播,同样是读书人济世救民,报国壮志的体现。历史上偏而知医的文人士大夫比比皆是,苏轼、沈括、陆游、朱熹、王安石、司马光、文天祥、洪迈、文彦博等等枚不胜举。皆是通岐黄的杏林高手。他们亦官亦医,从政之余兼攻内经养生术,著书立说。在中医史上留下了汗牛充栋的医典和和验方,对中医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然而世俗的目光却存在历史的偏见,以为读书人只有做了官才算功成名就。导致代代读书人千军万马挤在一根独木桥上,使多少个范进式的悲剧人物,与功名二字扛了一辈子,空费一生才华,吊死在一根绳上,落得个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朽名。聪明的读书人却不然,他们知道读书的目所在,读书的目的往大里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自古以来没有一人能完全做到。往现实里说,只要能为万民作些好事实事,对得起天地良心,对得起孔孟二圣的教诲就够了。于是便有士大夫兼善医者,便有仕途无望转而就医者。自古一个秀才半个郎中,因其知阴阳,辨五行正遂了医理,改行作个郎中自然是事半功倍、手到擒来了。

“就医了”原是民间颇有意思的俗词。在中原一带是对读书落魄者的奚落嘲弄,也是说给失败者没有前景的俗语。

当年我高考落榜后,父亲就曾无奈叹息:“唉,这辈子就医啦!庄稼命呀!”

依我看来,与其仕途无望,或在官无权,有志难伸者,倒不如不受那份窝囊委屈,干脆就医,退而研医药之术,济世救命为好。读书行医比起读书做官其实不算低就,良医是受人尊敬的,是被尊称为先生的,是与真正的青天大老爷同等受万民爱戴的,我家行医后依然是书香门第,积善之家,比起先前的官宦门庭不算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