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创企业创始人很少请传记作家代写创业回忆录的12个原因
个人品牌故事营销 | 红杉树人物传记工作室编辑部 | 2025-04-30初创企业创始人、中小企业家较少撰写企业传记的现象,是一个涉及文化观念、认知局限、心理障碍及现实条件等多重因素的综合结果。以下从传统观念、对传记意义的认知不足、内容价值低估、个人意愿及其他现实障碍五个维度展开分析,结合企业传记的功能、社会文化背景及企业家心理,全面解读这一现象。
一、传统观念:传记是“名人专利”的文化惯性
1. 历史书写中的精英化倾向
从古至今,传记的书写权长期被垄断于“王侯将相”“社会名流”等阶层手中。例如,商周时期的钟鼎文仅记录贵族生活,帛书、羊皮卷等载体因成本高昂成为特权象征,普通人的故事被排除在历史记录之外。这种“精英叙事”传统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公众对传记的认知:只有功成名就者才配拥有传记。中小企业家常自视为“草根”,认为自身经历缺乏“传奇性”,难以跻身“名人”行列,自然对撰写传记持消极和无视态度。例如,《出草莽记》传主贺财霖虽被称为“汽车风扇大王”,但仍以“草莽”自居,反映出企业家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谦抑心态。
2. 社会评价体系的单一性
当前社会对“成功”的定义集中于财富规模、行业地位等显性指标。市值千亿的上市公司或如任正非、曹德旺等商界巨擘更易被视为传记主角,而中小企业往往因体量小、知名度低被排除在公众视野之外。数据显示,A股市值超千亿的企业仅116家,占上市企业总数的很小比例,大量中小企业缺乏关注度。这种“注意力分化”使中小企业家认为传记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进一步抑制其写作意愿。
二、认知局限:对企业传记功能的误解
1. 误将传记等同于“广告宣传”
部分企业家将企业传记简单等同于商业推广工具,认为其效果不如广告直接,或担心过度宣传引发公众反感。实际上,企业传记的核心功能在于记录发展历程、提炼文化内核、传承经验智慧,而非单纯营销。例如,方太集团通过《传承十六论》系统总结家业传承理念,既为家族企业提供方法论,也强化了品牌的文化厚度。然而,中小企业往往缺乏此类战略视野,仅从短期收益角度低估传记价值。
2. 忽视传记对内部凝聚力的作用
企业传记能够通过讲述创始人创业故事增强员工认同感。例如,开写传记的企业家传记作品《梦想之路——一支伸缩杆的世界之旅》(杭州华一强实业有限公司)印刷成书后,团队成员人手一本,新员工进厂一定要看这本书,学习企业发展史和企业文化;《出草莽记》中贺财霖体恤员工、化解债务危机的细节,展现了企业价值观的实践路径,成为团队凝聚力的精神纽带。但中小企业家多聚焦于日常经营,忽视文化建设的长期效益,导致传记被视为“可有可无”的附属品。
3. 对“无形资产”传承的认知盲区
企业传记不仅记录物质资产,更承载企业家精神、管理智慧等无形资产。茅理翔在《传承十六论》中强调,“活财富”(如经营能力)与“无形资产”(如品牌声誉)的传承比“死财富”更重要。然而,中小企业家常将传承简化为股权分配或财务规划,忽视通过传记系统梳理经验的价值。
三、内容价值低估:认为“无故事可写”
1. 误判自身经历的“平凡性”
许多中小企业家认为自身创业过程“缺乏戏剧性”,殊不知恰恰是“平凡中的坚韧”具启示意义。例如,《出草莽记》上卷详述贺财霖早年贫苦经历,虽无商战高潮,却真实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民营企业家的生存状态,成为时代缩影。类似地,经营数十年的街边小店虽无资本运作的波澜,但其生存智慧(如客户维系、成本控制)同样值得记录。
2. 对“失败经验”的回避心态
传记写作常需直面挫折与错误,而中小企业家或因“面子文化”回避失败叙事。比如:开写传记的一些客户在和作者面对面访谈的时候,一点都不回避多次被骗的经历,或高管背叛给公司带来重大损失等事件,但在传记初稿和定稿时,会不断压缩这方面内容,甚至完全删除。
四、个人意愿:低调务实与隐私顾虑
1. “做好产品”的务实导向
中小企业家将精力集中于产品研发与市场拓展,视传记写作为“务虚”。尤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压力进一步压缩了文化建设的优先级。
2. 对“出名”的抗拒
部分企业家担心传记曝光个人生活或引发舆论争议。例如,家族矛盾、股权纠纷等内容可能被过度解读,甚至影响企业形象。此外,中国传统“财不露白”观念也使一些企业家倾向低调,避免因传记出版招致不必要的关注。
五、现实障碍:成本、能力与市场环境
1. 资源与专业能力限制
撰写高质量传记需投入大量时间、资金与传记作家支持。中小企业在人力、财力上往往捉襟见肘,难以承担从资料整理到出版推广的全流程成本。开写传记网站(红杉树人物传记工作室)等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传记定制服务,费用适中。
2. 市场关注度不足
资本市场与媒体更青睐“明星企业”,导致中小企业传记出版后易遭遇发行困境。例如,A股大量市值百亿以下的企业即便出版传记,也难以进入主流传播渠道。这种“注意力鸿沟”进一步削弱企业家撰写传记的动力。
3. 代际传承的紧迫性
许多中小企业家面临交班压力,急于解决“二代接班意愿”“元老团队管理”等现实问题,无暇顾及传记写作。茅理翔提出的“带三年、帮三年、看三年”传承方案,虽包含经验总结,但实操中仍以业务交接为优先。
初创企业创始人、中小企业家撰写传记的很少,既是文化惯性与认知局限的产物,也是现实条件制约的结果。破解这一困局需多方努力:社会应摒弃“唯规模论”的成功观,鼓励“平凡叙事”;企业家需重新认识传记在文化传承与品牌建设中的战略价值;开写传记可提供低成本、模块化的传记服务,降低写作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