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垂直企业的传记,既要展现“隐形行业头部(相对于大众消费品牌)”的技术,又要让非专业读者感知其价值。企业传记作家陈骏分享垂直行业企业家代写品牌传记的六大核心技巧,融合文学叙事策略、产品故事演绎和与品牌传播逻辑,帮助相关企业家将“冷技术”转化为“热故事”;帮助读者理解专精特新垂直行业的技术及意义。
一、转译
将普通人晦涩难懂的技术物理属性转化为用户可感知、可理解,简单说就是通过打比方,用比喻的方法,把难懂抽象的技术话语转译。2022年,一位在海关从事基因检测工作的博士马上退休了,向开写传记咨询:我要自己写回忆录,感谢导师和领导的培养,让他困惑的是,他的读者群有领导及同事、同行、相关专业学生、家族成员和其他对这方面工作感兴趣的读者,怎样让非专业读者看得懂是他头疼的问题,他给我打了40多分钟的电话。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写成科普文章,专业读者可能不看,对他们来说,这太肤浅了;写成给业内人士看的也不行,那这样的回忆录太乏味了。
马斯克传记《硅谷钢铁侠》的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是怎样处理诸如“太空火箭”“特斯拉电池”等普通人难以理解的技术的?他采用技术解释的通俗化。如用“锂电池串联”类比特斯拉电池技术,以“火箭拼乐高”解释猎鹰9号设计理念,降低读者理解门槛。通过对比传统车企与特斯拉的研发模式,凸显创新的意义。“技术解释的通俗化”在传记回忆录创作中很有用的。如这样的技术术语:纳米级高熵合金涂层硬度达12GPa,通过打比方:“这层比钻石更坚硬的‘金属皮肤’,让海上风机在盐雾中寿命延长3倍。”这样普通读者马上就理解了。
还有,用真实客户案例替代技术说明书。构建“技术痛点——解决方案——行业影响”故事链。我再举二个例子,半导体企业:“光刻机是笔,晶圆是纸,我们在纳米世界写诗。”生物医药企业:“每个抗体都是一把定制钥匙,只开一扇病毒的门。”
二、行业地位的“可视化对标”——破解普通人“不知其价值”难题
1)绘制“技术代差图”。横向对比:与国内外竞品关键指标雷达图(如精度、寿命、能耗)。
案例:某工业机器人企业用六维坐标系,显示其重复定位精度(±0.02mm)超越同行(±0.05mm)。
2)设计“里程碑事件轴”。将企业发展与行业变革节点绑定:时间轴;技术轴:材料迭代→工艺革新→标准制定;政策轴:进口替代→专精特新→“单项头部”。
3) 引用权威“信任状”。选择性披露检测报告、客户背书、专利墙等。禁忌:避免堆砌证书编号,改用“中科院测试报告显示,产品寿命超欧盟标准2000小时”等场景化表述。
三、植入时代背景
1)政策与技术双线交织法。在关键转折点插入政策背景,但避免歌功颂德。
2)用微观、个体的故事折射宏观战略,通过企业成长史见证国家产业升级。案例:某传感器企业传记中,2012年(代理德国产品→感慨“核心技术买不来”;2018年(自研MEMS芯片→中美贸易战断供危机中逆袭);2023年(牵头制定国标→中国智造话语权提升)。
四、盘点创业历程中失败案例和挫折——将挫折、创业低谷转化为品牌精神资产
1)选择性披露原则。曝光“战略性失败”(技术路线误判、超前研发遇冷),隐藏“低级失误”(管理漏洞、财务失控)。案例:某芯片企业公开“曾押注28nm导致现金流危机”,但隐去“因质检疏漏赔偿客户”事件。
2)构建“失败——反思,认知提升——成功”闭环,公式:错误决策→认知升级→二次创新→超额回报。如:“2016年盲目引进德国全自动产线(失败)→理解柔性制造真谛→2019年首创人机协同系统(成功)→效率提升40%”。
五、定位读者类型
一本专精特新企业传记需要满足6个方向的读者(6个版本):
资本版:技术壁垒+市场空间+财务逻辑,用于融资路演、IPO招股书等场景;
政府版:国产替代贡献+就业、税收扶持+制定行业标准,领导调研、项目申报方向;
客户版:技术细节+应用案例+服务承诺,用于品牌塑造和产品宣传;
员工版:创始人创业故事+文化价值观形成+团队培训和成长通道,用于品牌和团队塑造;
家族版:家业传承规划+家训提炼+未公开往事,用于二代接班、创业精神传承;
大众版:核心故事是励志故事+行业科普+社会责任,用于媒体传播、品牌形象塑造。
六、注意数据资产的边界,平衡信息披露与商业机密保护问题
对于核心工艺参数、客户名单,仅保留宏观描述(或模糊处理);对于供应链成本、研发周期,模糊区间值(如“缩短30%-50%”);对于股权结构、政商关系和其他敏感信息内容,回避,不涉及,即使初稿中有,但在定稿中要删除。
通过这六大技巧,既能守护企业的技术护城河,又能让读者了解企业的发展历程行业地位和未来图景。当读者合上书本时,记住的不应只是某个参数或奖项,或“这个企业真厉害”,而是理解在大众媒介之外,一个群体如何用“笨功夫”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这才是专精特新企业传记应有的历史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