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人回忆录中,怎样讲述兄弟姐妹的故事?怎样回忆亲人轶事?一般在回忆录的后半部分,主人公自然会讲到自己的家人,这种亲情的流露是自然而然的,也符合回忆录的时间线顺序。还讲了二弟的隐秘的个人情感(90岁老人鲜活的记忆),这样的轶事对读者具有震撼性,能引发读者更多的思考:个人在时代里能做的部分,无能为力的部分。对话是主人公和她的女儿,主人公弟弟及弟媳,通过朋友圈聊天得来的,几位迟暮之年的老人有一句每一句回忆着年代久远的一点印记,看似稀松平常,却透着浓浓的情亲和不舍。读者能感受到不同年代的亲情氛围和时间的残酷无情……

(图为回忆录《峰顶之岩》主人公和丈夫金婚纪念照片)
1953年,大弟王惠民念完小学后,我二姑把大弟送到牡丹江,投奔我来了。我也没办法,只能去找张简行长,张行长就安排大弟在柜台工作——送传票,就是把这个柜台的票据送到那个柜台,那个柜台的票据送到别的柜台,在柜台间穿梭。
“大弟结婚后就对我妈不咋好了。这一点我妈深有体会,往往有苦说不出。”
我妈本来是严重重男轻女的,但大弟和我的所作所为慢慢改变了她。
上班以后的几年,我的工资除了伙食费外,基本上都攒起来邮寄给母亲,这时候她知道姑娘的好处了。后来,我妈就对小妹特别好、特别心疼,知道疼姑娘了。
1956年,我妈没有事先写信告诉我一声,就领着弟弟妹妹直接来到牡丹江找我来了。好心的张简行长在银行宿舍给我挤出一套房来,一家人团聚、安顿下来了。
50年代,二弟王兆林考上中专,从事建筑行业,当干部。我最喜欢三弟,三弟王化民初中毕业后当建筑工人。妹妹王秀萍还小,在读小学。
“二弟聪明,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工作好,收入也高,对我妈孝顺。”
80年代,二弟有时候出差,常给我的孩子买衣服。小悦说:“二舅有点色盲,出差给我买的衣服都不是新鲜色的,呵呵!”
弟弟妹妹们每次来我家的时候,我都要做一桌好吃的,大家一起喝点酒啥的。
有一次,我问二弟:“大马哈鱼好吃不好吃?”
二弟说:“比咸菜好吃。”
“呵呵。”
“二弟年轻那会儿,孙静雅看好二弟了,他俩开始好了。孙静雅的哥哥是区长,知道后说啥也不让,她哥知道我们家家庭成分不好,他哥好像以前在银行呆过好像,还是怎么……怎么回事,就是不让和我弟弟好。结果她急眼了,跳楼了,搁楼上跳下来,锁骨……好几个地方骨折,就这样还是不让。哎,你说多忠心,都跳楼了,想死。后来,两人都没忘对方。改革开放以后,家庭出身不那么重要了,他俩各自都早已结婚了,又偷偷好上了,呵呵。那时二弟在林口有工程,在林口住,孙静雅就经常去找他……最后还是孙静雅先走了(去世)……真的,忠心耿耿的,真的……长得也挺好看……哎呀……”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