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少年生活的天地里,15岁前,我从未到过离家50公里以外的地方,虽然距离我家窑洞900米的地方就是陇海铁路。小时候,村北的这条陇海铁路对我影响很大的,一天到晚都能听到火车“咣当,咣当”的声音,夜里睡觉也听得到。七八岁的时候,刚懂事,对铁路很崇拜,感觉很厉害很强大,可以去很多地方,还跑得这样快,真了不起。现在看来速度还真不快,时速仅仅70公里,比现在高速路上最低限速快那么一点点。
少年时代,我最大的愿望,最大的梦想就是想去看大海,看铁路尽头的大海是什么样。如果说还有其他梦想的话,就是物质上的愿望:不要一天三餐顿顿红薯就行。童年时代,父母留给我的物质财富还不少呢,我有让小伙伴羡慕的妈妈买的订书机、父亲买的陀螺、木头做的手枪,还有“高级黑色圆珠笔”。
小时候,我内向不爱说话,有点瘦,个子不高,长得不帅也不是太丑,爱哭鼻子。那个年代,农村人也没有什么志向,如果说有的话,就是老老实实做一辈子本份的庄稼人吧。我做事认真,不管是捡麦穗、拾红薯、往山上搬砖,砸石子,样样不落后啊。可学习成绩一般,是一个短板。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能重回童年时代的话,我一定认真读书,好好学习,这是大实话。年少学好本领,是为了自己的前途,为了父母,为了家人。现在我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文化水平是不高的。如果我年少时学习成绩很好,人生之路大不同。这是我用大半生的时间得到的感悟。
如果能用一个词概括我的童年少年时代,那就是:平淡,平平淡淡,一般。无论是学习、性格、家庭都是一般。没有大起大落,甚至连追求都没有。那个年代,农民身份的农家孩子,不需要梦想,长大自然而然就成了一个干农活的农民。这里我并没有一点儿歧视农民的意思,相反,我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和敬意。
童年时代对我影响最大的人物,是毛泽东,毛主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好像是一首歌里的词。那个时代的人都崇敬毛主席。
1979年之后的几年,我才逐渐理解平静的新沟村窑洞外中国的急剧变化:
1977年,恢复高考了。
1978年,北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了。
1979年,邓丽君的《甜蜜蜜》、李谷一《绒花》、于淑珍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随着卡式录音机的流行响彻城市的大街小巷。
一个全新的时代开始了。
70年代,对我而言,是我读完小学和初中的年代,平淡,平庸。
70年代,对于中国而言则是一个特别的年代,风云激荡,一个转型的时代,一个迈入新时代的时代。我这个十五岁渺小而卑微的农村少年的命运,也和这开始巨变的时代一样,随着父亲告诉我的一个消息,命运随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