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行知小学读书——家族回忆录《峰顶之岩》节选(13)

 作品节选    |      2025-01-17


(图为主人公的爷爷奶奶)
 
1949年,二姑回到木兰县,把我接到哈尔滨生活。本来想把小叔也接到哈尔滨,可小叔才11岁,离不开奶奶,二姑只好带我一个人回哈尔滨,奶奶和小叔相依为命。“我大姑、二姑都是去哈尔滨的女子师范学校念书,毕业后都当老师,大姑还当过校长,个子不高挺能说的。”

我的二姑夫的爹也就是小虎的爷爷,刚解放那会儿,大概是1946年或是1947年,他是木兰县一个学校的校长,不知什么原因被抓了,他搁牢里可能遭不了那个罪,自己剖腹自杀了,自己把肚子割开,死了。后来我也没有跟我二姑唠过,到底是什么情况没人知道了。只是二姑夫的档案袋上写着“杀父之仇不可重用“八个字。实际上是自杀。我也不知道中了什么魔咒,我们家的亲戚没有一家是好的,大姑父闫洪超的爹在猪圈上吊死了。你说我们家的关系多么复杂!

“二姑在东兴镇当老师,后来二姑夫到哈尔滨考上铁路职工了,在哈尔滨铁路管理局财务科做财务工作。接着二姑夫回东兴,把二姑接到哈尔滨生活。”

“多年后,牡丹江成立铁路局,二姑夫就调到牡丹江铁路局工作了。”

那时,二姑夫的工资不发钱,每月发二三十斤高粱米,一个人都不够吃。二姑经常带着我去附近的双城县买粮食,因为哈尔滨粮价贵,附近的县便宜一些。

“那时二姑夫养多少人呢?他的母亲、二个读中学的妹妹、一个侄儿,加上二姑和我,后来我大姑带个孩子也去了,8口人,8张嘴吃饭,我的天。

“后来老家人到哈尔滨找工作,都吃住在二姑家。
“我老舅、二姑夫的弟弟到哈尔滨都住在二姑家。

“在二姑家,我跟着二姑做家务,买小米、买菜,给二姑带小孩,反正就是帮二姑干些杂碎的事儿,我也勤快、能干、懂事,那时已是十几岁的姑娘了,半个大人。由于二姑家吃饭人多,粮食不够吃,吃不饱饭,真够呛。主食就是熬大碴子粥、小米稀饭和小米干饭。辽宁那边净吃高粱米,哈尔滨、木兰这边就吃小米和大碴子。” 
 
后来,二姑夫的待遇提高了,挣得多些了,老家来人也少了,二姑就安排我到哈尔滨行知师范学校(现在哈尔滨三中)附属小学(现在铁岭小学)继续念书。

“我在铁岭小学读了二年小学,不带午饭,早上吃一点,晚上放学回来吃一点,中午在学校看别人吃午饭,难受,饿得够呛,我的天。”

我们学校有一个地下室,有一对苏联母女开的杂货店,实际上就是自己做面包卖。那时哈尔滨的苏联人特别多。“我没有一分钱,只能闻一闻味道。看到其他同学吃饭,我就饿,饿也没办法。”

我二姑家在三棵树,上学要到哈尔滨南岗的行知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我每天要坐火车上学。因为二姑夫在铁路上班,我就有铁路家属优待证,坐火车不要钱。

“每次路过哈尔滨车站的时候,站前广场上都是黑压压一大片人,不是戴手铐就是被反绑着,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哈尔滨火车站和铁岭小学之间,有苏联人开的秋林公司和苏联人建的喇嘛台。出了哈尔滨火车站,向南眺望就能看到喇嘛台尖尖木制穹顶。给了无数东正教徒,来遥远的东方实现梦想的勇气。

(待续)

 
哈尔滨行知小学读书——家族回忆录《峰顶之岩》节选(13)

家族回忆录案例《王岫岩回忆录》

在访谈中,老人多次说:“你瞧我这一辈子,够倒霉的!”这个观点也是老人放不下的心结之一。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这这本回忆录里——一个从山东闯关东家族的百年兴衰史。...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