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之前的甘蔗制糖历史(2)

 企业发展史研究院     |      传记作家陈骏    |      2020-06-26

1980年12月出版的《中国古代农业科技》载西北农学院古农学研究室石声汉撰的《中国农业遗产要略》一文指出:“甘蔗,周、秦、西汉,都从南方备处运到黄河流域食用,大概公元前已有栽培。”又据1990年5月农业出版社出版、李治寰编著的《中国食糖史稿》第四章“甘蔗史略”文中指出;“······在五岭以南的,又称南越。越民喜冶炼,也善农作。

我国原种甘蔗,在这些越民之间,一定有作为农作物栽种的。《太平御览》载四世纪卢湛《祭法》: '冬祀用甘蔗', 范汪《祠制》; “孟春祠用甘蔗',都是指南方产蔗地区农民(包括百越各族)当甘蔗收割后,用收获的农作物祭祀神祖。形成以新鲜甘蔗祭祀神祖的礼制,一定有相当长的历史渊源。”

晋菖洪的《西京杂记》提到汉高祖在位(公元前206一前195年在位)时说:“南粤出产石蜜。” (南粤亦称南越,指今广东、广西一带)。东汉(公元25-220年)杨孚的《异物志》载:“甘蔗远近皆有,交趾所产特醇好。”公元三世纪,稽含的《南方草木状》曰:“诸蔗一曰甘蔗。交趾所生者、围数寸,长丈余,颜似竹,断而食之甚甘。榨其汁曝数日成饴,入口消释,彼人谓之石蜜。”

三国《吴志江表传》曰:“孙亮使黄门,以银惋并盖,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献甘蔗饧” (汉代在广西境设交州刺史部,治所在广信,即今苍梧:三国在广西境设交州合浦北部都尉,即今横县,并设交州合浦都地,这里说的是当时交州一带已把甘蔗饧作为贡品,供奉专制帝王)。

公元三世纪初,三国吴大帝孙权(公元222-252年在位)曾教人仿效交趾方法制糖、想是在江南原有种蔗的基础上教各族人民用种植的甘蔗制糖。后来,到了三世纪末,晋张载诗:“江南都蔗,酿液丰沛,三巴黄柑、瓜州素榛,凡此数品,殊美绝快,渴者所思,铭之裳带。”

说明当时江南的甘蔗,经过多年栽培,和四川黄柑、瓜州素榛一样,都是解渴的佳品,成为当时较著名的特产了:公元五世纪末,南北朝陶弘景撰《名医别录》载,“蔗出江东为胜、庐陵亦有好者、广州一种数年生,皆大如竹,长丈余,取汁为沙糖,甚益人,又有获蔗节疏而细,亦可暾也。” (南北朝前西晋、东晋时期,广西大部分属广州管辖,南北朝的南朝宋、齐代广西大部分属广州管辖,故文中广州亦包括广西大部分。) 南宋洪迈撰《容斋随笔)曰:“甘蔗只生于南方,北人嗜之而不得,魏太武至彭城,道人求酒及蔗于武陵王,郭汾阳在汾上,代宗赐甘蔗二十条,子虚赋所云诸柘也。”
 
所有这些记载,都可以作为甘蔗出现和栽培于我国华南……广西的原始性的历史证据之一。开写传记专注于企业发展史研究,如果你想找人代写企业传记,代写企业发展史,了解代写企业史价格,马上联系开写传记。

这里介绍“蔗糖的由来”的民间传说,其内容如下:
 
甘蔗糖又叫做“女儿香”, 据说是一位叫阿香的姑娘发明的。
相传在很早的时候,华南的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位姓甘的农民,他老婆连生了十八个孩子,皆因家贫,抚养不起,死的死了,送人的送人了,只留下第十八个丫头阿香。
 
阿香很懂事,小小年纪就帮着爹妈干活。有一天,她跟着妈妈到北坡去割草打柴,她像只小蝴蝶似的,到处乱飞、乱钻,最后竞钻进一个像茅草似的刺蓬里去了,里面的茅草一节一节的,有的杆紫红,有的杆青皮,草叶子锋利无比,像一把把锯子似的。阿香好奇地去折着玩,不料脸上、手上、腿上都被划出一道道的血痕,痛得她哇哇哭着直喊“妈妈”。妈妈心疼极了,赶紧把她带出来。阿香抿着小嘴,吮着手指上的血,咦?甜的!她便告诉了妈妈。妈妈想:血怎么有甜味呢?可能是染上丁那种茅草上的水汁吧?妈妈便砍了两节一尝,哟!果然甘甜哩。于是,母女俩便砍下这种茅草,榨出汁来当水渴。她们也不知道这种茅草的名字叫做什么,因为其味甘甜,就将它称为“甘蔗”。
 
第二年,妈妈又生了一个小阿宝,一家人都高高兴兴。可是,小阿宝没有奶吃,只能给他喂点米汤,把个小阿宝饿得哇哇直哭。爸爸和妈妈心痛着哩!阿香看着弟弟哭,心想:准是想吃甜奶啊!怎么办呢?她想起了北坡的甘蔗,就去砍了一小捆回来,榨出汁来喂给弟弟喝。甘蔗汁是冷的,小弟弟一吃就拉稀。阿香便烧热给弟弟吃。小弟弟吃着这甜甜的甘蔗汁,咧着小嘴直笑了。
 
有一天,阿香正在热甘蔗汁,不提防一只花猫把碗里的一条鱼拖走了,阿香追了好大一阵,那花猫才丢下鱼跑了。等阿香提着鱼回来时,一看,哟!甘蔗汁熬都熬干啦。阿香把熬干的甘蔗汁取起来,手指儿粘了一点尝尝,咦!还是那样甜滋滋的哩。阿香赶忙告诉爸爸,爸爸一看,这比甘蔗汁更便于保存,高兴极了。以后,他们便把甘蔗汁熬成了糖块,冲米汤给小阿宝喝。后来,阿香一家便开始熬起糖来,还办起了一家蔗糖小铺子。一代一代流传下来。这个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发现甘蔗、利用甘蔗制糖的简要演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