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老人写回忆录更适合用访谈录的形式?——开写传记写作课(18)

 人生故事研究院     |      传记作家陈骏    |      2025-05-13
大家好,我是开写传记陈骏。有些老人退休后想写回忆录,记录自己一生的足迹,再顺带把父辈和祖辈或多或少的记忆整理出来,这样让家族的记忆有了传下去的载体。找传记作者写吧,花费不少,有的想写回忆录的老人不具备经济条件;自己写吧,拿着笔就犯愁,憋三天也写不了几句话,头脑里都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动手就卡壳了,这样很容易浇灭写回忆录的热情。
 
怎么办?我建议有这两种情况的老人建议
用访谈录的形式写自传回忆录。
 
个人访谈录也可理解为个人口述史,简单说,动口比动手容易多了,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文化水平不高,更不会写作,但说话水平高,风趣幽默,鲜活生动。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不是做学术研究的)个人回忆录和个人口述史可以理解为一个东西,内容的表现形式不一样罢了。
 
个人回忆录是自说自话,而口述史是主客对话,至少两人,一人充当引导者(也可以理解为回忆作者),回忆录主人公回忆口述。整本书都是这样的主客对话,不用考虑结构问题。

 
引导者可以是主人公自己,也可以是别人(模拟一下),我说的这种情况适用于对回忆录文字要求不高的回忆录主人公。实际上,真正的口述史对访问人要求很高,这就是另外的话题,我有专文论述。
 
根据我多年创作自传回忆录的经验,我想象几个场景说明:动口比动手容易多了,也更有意思。
 
有的老人写回忆录当玩儿,老人家握着笔憋了三天才写满三页纸,最后气呼呼把本子一摔:"我怎么像小学生似的,找罪受,不是这块料!"换成主客边剥毛豆边聊天,老人突然两眼放光,连她四十年前在供销社抢布票的细节都抖落出来了。这事儿让我突然明白,用访谈录形式记录老人故事,真比让他们自己动笔强太多。
 
一位老人回忆60年刚进纺织厂上班时的场景,说:"我十六岁进纺织厂那会儿啊……”这话匣子一开,车间的铁皮风扇怎么转、工友怎么偷吃芝麻糖,连空气里的棉絮味都能给你描出来。可你要递个本子让她写,她准保摆摆手:"哎呀,我这点破事有啥好写的"。
 
一位老兵回忆说:"当年打仗苦啊",结果儿子随口问了句:"您那双布鞋穿破了咋办?再说说。"老人突然哽咽:"全班就剩我那双鞋底没磨穿,班长临咽气前硬把新绑腿塞给我……"这种藏在记忆里的珍珠,得靠你一句我一句的对话才能淘出来。这些鲜活的细节,老人自己写回忆录时根本想不起来。
 
老一辈的口语里有鲜活的时代记忆特征。如把"自行车"叫"洋车子",把"火柴"说成"洋火",“煤油”叫“洋油”。要是按书面语整理,这些带着时代印记的老话儿就全丢了。更难得的是方言里的俏皮劲。形容旧社会资本家"抠门儿",说他们"放屁都带拐弯儿的";回忆逃荒,说饿得"前胸贴后背,能当门板使"。这些土得掉渣却活色生香的表达,书面语根本翻译不出那个味儿。
 
让老人自己写自传,就像突然给小学生布置寒假作业一样。我见过一位老人,为写回忆录列了二十页提纲,兴致勃勃,结果越写越焦虑:"这段该不该写?组织上会不会有看法?"换成访谈就轻松多了,就像平时唠嗑似的。有的老人说:"你们问啥我答啥,说错了就当刮风,多自在!"
 
这种主客一起聊天似的访谈,对老人是一种精神陪伴和慰藉。我有一位苏州客户是90岁的老太太,三天访谈完,老人说:“你这就要走啊!”这三天,老人虽然是讲着70年前家里的悲惨往事,却很开心,平常老人一人在家没任何她说话……
 
说到底,用访谈录形式记下的不只是故事,更是鲜活的人生。不用考虑回忆录结构、语言风格等文学表现手法,原汁原味保留主人公的语言(错误的地方加注释纠正),大体上按人生的主要年龄阶段设计访谈大纲,一个一个回答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