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写传记评论:我们常说的代写老人回忆录只是民间自说自话而已
人生故事研究院 | 传记作家陈骏 | 2025-05-09“我们常说的代写老人回忆录只是民间自说自话而已,属于个人回忆录。”开写传记作家陈骏说。这一类退休老人群体的回忆录由于大多数不需要公开出版发行,也不需要繁复的考证,基本上口述者讲什么,代写作者就记什么,只相当于录音机的作用,缺乏非虚构文学表现手法的运用,谈不上文字的品质。所以,语不成文,前后矛盾,颠三倒四,结构混乱,讹谬百出就不足为奇,这也是网络上有人宣扬的“初中生也能胜任”“15天完成一部回忆录”的逻辑。
虽然是个人回忆录,说什么不说什么完全在于回忆录主人公的选择,但行文顺畅,表达准确,结构顺畅是基本的要求,就这一条基本的要求就会把至少一半多的代写自传回忆录的作者排除掉——没有人生阅历,没有一定的非虚构写作技巧,缺乏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做到这一条就很难。你用“二周时间”怎么可能消化理解一位70岁老人复杂的一生?这样的作者只能充当记录流水账的作用,不可能用回忆录主人公有限的、零散的口述资料重塑过往人生的目的。
有丰富口述历史工作经验的陈三井先生说过:“麻烦的是事后整理访问稿的工作。这并不是受访人一边讲,访问人一边听写记录就行了。通常讲话是凌乱没有系统的,往往前后不连贯,甚至互有出入的。访问人必须花费很大的力气加以重组、归纳和编排,以去芜存菁;遇有人名、地名、年代或事物方面的疑问,还必须翻阅各种工具书去查证补充,最后再做文字的整理和修饰工作,可见过程繁复,耗时费力,并不轻松!总之,从事口述历史的访问工作,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真是一项精神压力大、苦多于甘、不足为外人道哉的辛苦差事!
我十多年的传记代写经历,让我深信:即使是普通人只有几万字的回忆录也需要作者和主人公同频,一起乘坐时光穿梭机,穿越到历史的深处,在无数个时间坐标上一起挖掘主人公的记忆碎片,传记作者起到引领作用——像利昂·艾德尔所说:写传记就像当侦探+编剧+心理医生,能想到主人公想不到的,能看见主人公看不见的,能够和主人公一起探讨人生的意义,帮助主人公和自己不如意的人生和解。
所以,虽然说老人回忆录只是民间自说自话,但要写好,仍然要下大功夫。
参考引用资料:
陈三井:《口述历史的理论及其应用》,载黄全土主编:《讲义汇编》,台湾史迹源流研究会1991年发行,第814页。
延伸阅读:
利昂·艾德尔:写传记就像当侦探+编剧+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