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答非所问怎么办?——代写回忆录中的访谈技巧经验谈(1)

 人生故事研究院     |      传记作家陈骏    |      2025-05-16

 
大家好,我是开写传记陈骏,我在多年的回忆录代写、和客户面对面访谈交流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我想了解内容A,受访人却回答B,或避而不答,甚至干脆说这个内容不写在书上,你了解下是可以的。我是代写回忆录作者,属于商业写作,尊重客户的建议是基本的。作为作者,我希望取得的素材有较强的戏剧性和故事性,有利于说明我的写作水平;而回忆录的主人公,或受访人考虑的层面就比较复杂,有心结因素,有世俗、道德和伦理因素等等,这都是正常的反应,属于人之常情。
 

遇到受访者避而不答,顾左右而言他怎么办?我觉得很多时候如果少了我想了解的内容,回忆录会缺乏层次感和鲜活度,这时候就需要灵活,现场发挥。即使我准备充分几十页厚厚的访谈大纲,能够一条一条往下问的很少,需要迂回、转变话题、“曲线救国”,否则容易冷场,破坏刚建立起来的双方信任感和亲切感。
 
我举一个开写传记的作品案例来说明。家族传记《峰顶之岩——王岫岩回忆录》的主人公王岫岩老人住在苏州工业园区的一个住宅区,我去苏州之前,用2周时间准备了厚厚几十页的访谈提纲。刚访谈就遇到了问题。主人公已是90高龄的老人,虽然声音洪亮,底气足,听声音就像年轻人一样。我问头一个问题就难住了她,回答不上来,完全不知道如何回答,连“你把这些王家的悲惨往事记下来给谁看?”这样的问题都难以作答。我考虑是年龄太大,记忆力衰减的问题,我马上调整思路,让对方说,我完全不干扰,静静地听,有不明白的,或我感觉说错的、逻辑不通的,等她说完一件事一个人的时候,我再小心问。这样一来,90的老人话匣子打开了,滔滔不绝,绘声绘色……
 
我再举一个访谈案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当年《史林》杂志在采访陆久之先生时采用的方法。
 
陆久之先生经历富传奇性。他在日本留过学,与日本一些政要稔熟,是蒋介石的女婿(陆久之的太太是蒋介石如夫人陈洁如的养女,陆也被称为蒋介石的女婿)。为我党做过情报工作。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开过舞厅,现在享受离休局级干部的待遇。这样复杂的经历,在1949年以后所走的曲折道路不问可知。他在此前也发表过一些回忆录之类的东西,那风格与我们通常所见的回忆录并无二致,主要描述自己的革命经历。我们选择他作为访谈对象,主要想请他谈1949年以前上海城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白领阶层的生活,舞女的生活,舞厅的管理,娱乐业与黑社会的关系,等等。谁知,他说着说着,就转移到自己如何掩护共产党干部、如何为革命作贡献方面,痛说革命历史。老人如此说,自有其心理上的原因。他在60年代年代前后,因以前的经历所吃的苦头太多太大,所受刺激太深,为了证明自己有功而不是有罪,对那些革命经历自然记忆犹新,如数家珍。他所说的革命历史当然重要,已经写过了,我们也知道了。在此情况下,我们便设法让他讲些我们认为有价值的内容。
 
于是,我们便从他的健身之道说起,问您老为何在98岁高龄,仍然耳不聋,眼不花,脑不乱?青少年时吃些什么,穿的什么,住在何处,钱从何处来?与谁交往,怎么从常州来到上海的?作为蒋介石的女婿,您与国民党的一些要员有何交往,对他们有何印象?“驸马爷”这样的社会地位,对您在上海的活动有何作用?这样,引起他谈话的兴趣。于是,话匣子打开,汩汩滔滔,一些在他本来看成是日常琐事、无甚价值、对我们来说则很有价值的资料,奔泻而出。
 
你看,从高龄老人的健身之道说起,很容易打开“突破口”,取得传记作者想要的有价值的内容。
 
 
参考资料:
《史林》2000年第3期

延伸阅读:
细节和轶事访谈技巧——论传记代写者的自我修养(1)
人物访谈诠释“人生经历的故事”——代写回忆录模板(1)
如何对传记传主进行深度提问?——找人写父母回忆录多少钱(6)
代写自传作家的功夫在于“七分访谈三分写作”
开写传记故事二:回忆过往有人粉饰,有人回避,有人忏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