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陈写回忆录的6个瞬间——开写传记回忆录随想曲(3)
人生故事研究院 | 红杉树人物传记工作室编辑部 | 2025-05-04(一)
小巷里的梧桐叶打着旋儿飘在青石板上时,老陈的钢笔尖正悬在泛黄的稿纸上颤抖,老陈喜欢用钢笔。墨水在纸面洇开铜钱大的蓝斑,像极了他此刻混沌的大脑。女儿新买的智能药盒在茶几上闪着绿光,机械女声每隔半小时就要提醒:"主人,该吃药了。"
"叫魂呢这是!"
老人把钢笔重重拍在红木书桌上,震得玻璃板下泛黄的老照片簌簌作响。照片里穿着65式军装的青年正在戈壁滩上拉手风琴,漫天星斗坠在琴键缝隙里,那是他二十1岁在边疆当兵时的留影。
"爸,李医生说了,写回忆录能预防阿尔茨海默症,能健脑呢,你试试?"
女儿陈敏端着药碗推门进来,枸杞在褐色的汤药里上下沉浮,恰似老陈的心绪,"您就当是完成二十年前的承诺。"
老人喉结滚动着咽下苦药,目光扫过书架顶层蒙尘的咖啡色牛皮笔记本。那是2003年非典时期买的,扉页上还留着妻子秀丽的字迹:"等退休了,把我们的故事写下来。"如今墨迹边缘晕开淡黄的泪痕——去年深秋,癌症带走了那个爱穿旗袍的女人。
(二)
老年大学的写作课设在老纺织厂改造的文创园里。老陈背着帆布包挤进教室时,穿红色唐装的张老师正在黑板上写"抢救记忆"四个大字,粉笔灰簌簌落在她银白的鬈发上。
"咱们这个岁数的人,"苏老师敲着讲台,停顿一下,"脑子里藏着多少即将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底下响起窸窣的笑声。
“我们都是百万富翁,我们头脑里的记忆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那是我们的来路,我们的童年,我们的亲情、爱情、友情……丢了太可惜了,多少年后,子孙们不会知道我们的喜怒哀乐。”
老陈在第三排坐下,邻座穿孔雀蓝毛衣的老太太正在稿纸上画家族图谱,铅笔尖突然"啪"地折断。"能借您钢笔用用吗?"她转过脸时,老陈恍惚看见妻子年轻时的样子。老太太胸牌上写着:赵素琴,68岁。
"您这英雄钢笔有年头了吧。"赵素琴摩挲着钢笔的箭形笔夹,眼睛突然亮起来,"我父亲也有一支,可惜那年月被没收了,哎,他在牛棚里用树枝在地上写诗......"
教室里的日光灯管嗡嗡作响,二十多位老人的记忆正在稿纸上苏醒。穿劳动布工装的老钳工在写钢厂改制,戴琥珀老花镜的归侨在描摹南洋雨林,此起彼伏的沙沙声里,老陈闻到了戈壁滩上沙枣花被风沙拥抱的味道。
(三)
老陈拿着放大镜在旧相册里翻找,在一张老照片的背面有一行褪色模糊的钢笔字:“陈亮海同志在事故中表现英勇,记三等功。"是妻子清秀的字迹,日期显示为1997年补注——原来在他遗忘的岁月里,有人默默替他保管着记忆。
凌晨三点的书房亮着台灯,老人把脸埋进妻子常披的羊毛披肩。羊绒纤维摩擦着皱纹,突然有温热的液体滴在立功证书上。他抓起钢笔继续写,字迹在泪痕里洇成小小的湖泊。
(四)
"陈老师,您写的戈壁故事能给我们讲讲吗?"社区阅览室里,系红领巾的孩子们围着老人。阳光穿过彩色玻璃窗,在他褪色的将校呢大衣上投下斑斓光斑。
当讲到用骆驼刺生火煮压缩饼干时,穿背带裤的小男孩突然举手:"爷爷,骆驼刺真的能扎破汽车轮胎吗?"满屋哄笑中,老陈摸出珍藏的植物标本。孩子们争相传看那枚灰褐色的棘刺,仿佛触摸到了半个世纪前滚烫的风沙。
(五)
人民医院门诊的走廊里,王医生举着老陈的脑部CT片:"海马体比半年前饱满多了,您是怎么做到的?"候诊的老人们纷纷竖起耳朵。
"大概是把陈年往事拿出来晒了太阳。"老陈晃了晃手里厚厚的书稿。牛皮纸封面是赵素琴帮忙设计的,烫金书名《戈壁滩上的脚印》下方,印着他和妻子年轻时的剪影。
诊室里,一候诊老人凑过来,"老哥,你自己的书?你自己写的回忆录?”
(六)
冬至那天,老陈在老年大学办了“新书”分享会。赵素琴带着她刚印刷的《消失的弄堂》来助阵,书里夹着香樟叶做的书签。智能药盒又在提醒服药,老陈会心一笑。晚上10点准时报时,老陈推开阳台门,万家灯火璀璨,如同戈壁滩上的银河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