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祖籍湖北省广济县梅川区松阳乡罗林村龚家凹。地处长江北岸丘陵地带,人稠地少,历代农民生活很苦,外流谋生者很多。据我母亲和一些同乡老人讲,在广济这个县,几乎乡乡村村每家每户都有背井离乡外出的,而且多数从事理发行业。故有“湖北出剃头匠”之说。我母亲生前闲谈中常常叹息说,我祖父曾对祖母说,儿子大了说什么也别让他学剃头,我父亲后来还是干了理发这一行。我父亲也曾对我母亲说过,儿子大了说什么也别让他学剃头,结果我又干了理发这一行。到我这辈近百年中三代人,竞然同理发结下不解之缘。
曾祖父吴开墉、字元有,生于清咸丰3年(1853年),殁于民国8年(1919年)。他一生穷守乡里、佃田糊口;独生一子,却求人送出去做理发学徒,可见生活极苦。祖父吴业海,字海生,生于光绪5年(1879年)。祖父15岁被人领到南京学理发。学成手艺后,在南京、九江一带做理发吃劳金。
虽说离家乡不过几百里地,而且交通方便,但祖父很少回家,为的是能多赚几个钱奉养老人妻小。当时,不仅有大量湖北广济人流落长江一带干理发,还有扬州附近乡民外流做这一行,而且布满长江两岸大小城镇。那时的“剃头匠”生活很不稳定,加上清末民初兵荒马乱,东奔西跑走码头,经常失业流浪。曾有一段时间,祖父返籍务农几年。但除交佃租仍然难糊家口,无奈又离家出去跑码头剃头。后来家人听说他因理发挣不到钱,无法度日,穷愁潦倒病死在南京的,这是我们家庭一代“理发师”可悲的一生。
接着我父亲又走上了理发之路。可怜祖父那句愤世嫉俗的遗言,即“儿子大了说什么也别让他学剃头”,终究没能阻止他的后人很快沦入同一命运,成为二代“下九流”。
父亲吴启发,原名吴存裕,字容桂,生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父亲兄弟二人。祖父流浪在外乃至去世,父、叔尚年幼。父亲稍大后随我曾祖父放牛种田,一家勤苦耕作,仍然难糊家口,甚至每逢岁末交不齐佃租。这时我们家所租之田主老高家的儿子在吉林开理发馆,每隔一两年回乡探家时总要带走几名同乡“伢儿”(男孩)去做自己理发店里的徒弟,实际是用廉价的童工。我家因交不齐高家的地租,高家说交不齐租就要把佃田收回另租别人。当时正值高家在外开理发馆的儿子回乡探亲,便对我祖母说可叫我父亲跟他出门学徒,用3年的徒弟工钱顶抵佃租。没别的办法,只好答应高家的提议,让我父亲拜了高家师傅,领到了吉林,在高家理发馆里做学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