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为父辈写回忆录?咨询开写传记。
他们合伙的“永和记”开业后生意较好,一天比一天兴旺。
一开始是他们3人自己做,后来又增用了两名劳金和两名徒弟,在当时可算中型理发馆的规模。从1935年到1937年日伪成立牡丹江省并设牡丹江市,市区人口猛增至24万人,其中日本人达到6万人。理发业发展很快,中国人开设的理发馆不仅遍及旧市街繁华街区,并挤进了日本人聚居的新市区街。一大批日本理发业者也纷纷在新市街区主要街道开设了理发馆和美容院。
据一些日伪资料记载和理发业老职工回忆,初步统计,当时共有理发馆95户,其中,日本人开设的理发馆和美容院20户,朝鲜人开设的理发馆7户,中国开设的理发馆68户。中国人开的理发馆中,湖北籍和河北籍占绝大多数。中国人多数是中小型理发馆,日本人店多系大中型。知名度较高的理发馆,中国人店有仁和记、德记、会仙宫、大罗天、天一不二、永和记、滨江堂、百美、昌德记、华鑫记、双兴东、庆华轩、义华记、建成、协和轩等;日本人店有东洋、春乃、黑田、久保、日本等理发馆和福永、山东、八幡屋、大前、增田等美容院。中国人开的理发馆从企业规模,设施条件,服务对象和操作技术等方面,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地处中国人聚居的旧市街区,旧式房屋,营业室装修简单,均用木制4腿理发笨椅子,通堂木漆框返照失真的薄玻璃镜子,木制洗头盆柜或盆架,粗瓷茶具,木桌木凳;理发员多中式便装甚至挽袖短裤拖便鞋,工装不甚讲究;所用理发工具已由旧式“瓜片刀”、梳、篦之类增用新式剃刀、单手推或双手笨推子、理发剪子、骨制或牛角小梳等;服务对象及发式是宪警特绅商多留分头、平头,平民百姓多剃光头或剪光头;但在刮脸、按摩上都很讲究,掏耳朵,打眼角也必不可少;理一个发至少40分钟,多则一个小时以上。(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