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祖曾经受过清政府嘉奖——回忆录改稿案例《一生的脚步》节选(2)

 作品节选    |      2024-07-01
开写传记是一种人生态度,开写传记为你代写传记、回忆录。开始写吧!我在开写。

回忆录《一生的脚步》节选

我曾祖刘荣春顶着三省堂这块运着文气的招牌,比同行的医铺自然多了一层荣耀。

因为几代人医术的经验积累,我曾祖的医术已超过一般的乡镇郎中先生,更非走街串巷的铃医们所能望其项背。曾祖实为当时的大医。依照刘家门风,以前在官时出清官,而今在医当然出有名的医生。刘家行医,一颗善心以苍生为念,心系黎民,不计营利,正如门联上写的那样“但愿世人无疾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曾祖曾经受过清政府嘉奖。

能内外兼治各种杂症,擅长刀疮外科,伤寒,大肚皮(黑热病)。这三症,是贫民百姓的常见病种,能反映刘家行医的初衷,重在医民。说是常见病但各有症状不同,治起来却相当棘手,尤其大肚皮病,病入枯瘦如柴,四肢如同四根干棍撑着个大鼓似的肚子,这种病直到解放后才逐渐消失。过去中医有句行话说,穷汉看病,富汉打钱。给富家看病那叫好生意。人家对先生是迎来送往,恭恭敬敬,客客气气,十分礼遇的。不仅是诊金药物一文不少,还有烟酒茶水侍候。临走时还设席款待,两厢里有礼有面,弄得跟汉高祖请贤拜将似的。给贫民看病多数是赔本买卖,家中若有个老病号,长年累月谁也受不了,能把全家拖垮熬干。遇上这种老病号,有的还是乡里乡亲的,有的还是沾亲带故的;付不起诊金,还得倒贴上药材;若遇上更可怜的,心一软还要再送上二斗米面。

唉,除了曾祖刘荣春,到哪儿去找这样的医生。有的是十里八里、几十里外连扶带抬幕名送来的急症,哀告着:救命!救命!咱哪有往外赶的道理。甚至一住多天,还得管吃管喝。病好了,临走是信誓旦旦,千恩万谢,说着一辈忘不了刘先生救命之恩的好听话,留下张欠单,承诺麦罢或是秋后收成,不用先生开口,会亲自登门奉还,答谢恩情。多数是一去不回头,不回头也不怪人家不感恩,故意赖帐,多半是因为确实还不起才羞于见面。既然积下这个德,又何必上门催逼呢?曾祖刘荣春磨不开这个情面,也放不下先生的身段跟市井小贩一样的斤斤计较,纠缠催逼。

话说黄金有价药无价,此话只能对准心术不良的郎中,为真正的大医所不齿。

曾祖的三省堂虽说门庭若市,却不是挣钱的买卖。两根手指、一包银针、几把小刀,加上望闻问切,就成了一个药铺。哪像现在的医院,二甲的三甲的,这专科那专科,这专家那博士,这医师那主任,这仪器那设备,来头大得吓人,教人眼花缭乱摸不清头绪。小病大治,一趟医院走下来全靠仪器化验单说话,倒也省心,用不着担任何风险责任。想教你花多少就花多少,没有底线,钱尽药断,请君出院。

刘家三省堂能传代不倒,与其说是靠医术,不如说是靠祖上家大业大。由祖上所留庄田兜底,家里不愁吃穿,便不指望那瓢水添锅。三省堂几代医人也因此敢于慈善。如此经营肯定与商不符,穷人越多药铺越赔。可话又说回来,赔得银钱越多,赚得感恩越多,医德升得越高,善名传得越远。远比三省堂里堆满金银让人欣慰。曾祖陶醉在远近有名、众人爱戴、倍受尊敬的感觉中,春风得意,潇洒自如。


 
曾祖曾经受过清政府嘉奖——回忆录改稿案例《一生的脚步》节选(2)

中医世家回忆录改稿润色作品案例:《一生的脚步》

这是一个祖上是官宦世家、中医世家的故事。 客户发来10万字原稿,请开写传记修改完善。客户(老人的孩子)说,这是请一个回忆录写作机构写的,他很不满意。他举例说明:50年代初,抗美援朝,主人公(客户的父亲)积...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