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出河东流离内蒙——内蒙古回忆录《百年风雨路》节选(1)

 作品节选    |      2022-09-04


 

广西开写传记回忆录公司,为你创作自传、回忆录,包括企业家传记、企业家经营哲学、企业文化故事集、企业品牌发展史等。
 

“万朝中三海,兴启亨通华”,这是从我记事起就听长辈说的一句话。后来才知道,这是我们史家近十代的家谱,我排在“亨”字辈,我的记忆就从“兴”字辈的史兴华开始。
 

我的祖籍在山西省阳泉县(现已改市)桃林沟镇。听老人们说,那里遍地种的都是桃树。一到春天,漫山遍野,满眼都是白的粉的桃花,所以称为桃林沟。    很遗憾,我并不是出生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因为在我父亲还是十三四岁少年的时候,便跟随着他的本家叔叔史兴华,从桃林沟来到内蒙古乌兰察布的二道河(兴和县)。

弹指一挥间,从走西口出来已经过去了150余年。



 

史兴华生前没有子女。于是便让本家侄儿史启裕顶门过继。后来财产也由史启裕继承。史兴华在老家桃林沟属于社会知名人士。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在内蒙古开染坊挣钱后,史兴华回老家领头出资,修建了装饰精美、用料考究的庙宇、祠堂和戏台。现如今庙里还有一块石碑刻着修庙和戏台的功德事,史兴华碑上有名。历经百年风雨,仍可以窥见当年的气派和荣耀。中国人自古有衣锦还乡,回报相邻的传统。这种传统,一方面是一种炫耀;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后辈努力上进之心,不忘自己的根本。



 

当年,走西口来到内蒙古以后,史兴华一直把我的父亲史启茂当成是自己的孩子。在内蒙安顿下来后,又给我父亲成了家。后来史兴华在兴和去世,史启裕来内蒙接老人回老家入土安葬。我的父亲给雇了8匹骡子,把史兴华用骡子驼轿运回桃林沟安葬。
 

所有从山西走出来的后人都要问一个问题:当年为何要背井离乡跋涉千里?我想答案还是因为穷。造成穷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山西的自然条件太恶劣,不但土地贫瘠,而且自然灾害频繁。在清朝近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山西全省的灾害就达一百多次。长的一次旱灾长达十多年,死了300万人。树挪死,人挪活。这种情况下当然不能眼睁睁坐着等饿死,多数人便有了走出去的念头,想着也许出去能闯出条活路。于是便有个别在内蒙古有亲戚或朋友的山西人,开始向西,途经杀虎口,走出山西来到内蒙。从明朝中期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大概有数百万的人走出家乡来到蒙古讨生活,在史书上,把这段历史叫做走西口。
 

杀虎口位于右玉县西北35公里处,是外长城一个重要天然关口。清朝以后,这里成了“走西口”的必经之路。
 

前期来到蒙古地区的山西移民,多数是给当地牧民放牛放羊。虽然谈不上什么收入,至少能够吃上饭,总比在老家挨饿要好,所以,就有了一批又一批的人,背井离乡,北上口外的蒙古地区。其实走西口不仅仅是山西人解决吃饭的问题,也是蒙古地区接纳新事物,促进民族融合,促进晋元文化融合的一个过程。伴随着走西口大量移民的迁徙,原来口外的蒙古地区,传统单一的游牧社会,逐步转变为牧耕结合,工商并重的多元化社会。大大促进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与内地的交流,增进了蒙汉之间的民族感情,对我们多民族国家的繁荣稳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的影响。
 

言归正传。在我的印象中,史兴华带着我父亲来到内蒙,没有经历过给牧民放羊的过程,而是直接经商。可能是我大爷爷还有一些染布的手艺吧。他们来内蒙,就是给人染布为生。随着生意越来越好,在兴和县和张高县开了两间大染坊。在我保存的账本里能看出,当时生意还是很好的。因为在厚厚一摞账本里夹着好多整版没有张贴且崭新的民国印花税票。还记着没有收回来的大洋好几千块。欠的帐是要不回来了,反而因为做生意,在上世纪60年代,我们家被没收了全部家产和染坊,分了我们住的房子和院子。两代人辛苦积累起来的财富一夜全无,中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战争和自然灾害频发,天灾人祸,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市井富裕人家,不管你有多少财富,有多少间房屋,可能瞬间化为乌有,加上子女教育失败,所以,就有了富不过三代的说法。
 

个体在时代洪流面前,往往卑微渺小,贱如蝼蚁。

 

 

 

西出河东流离内蒙——内蒙古回忆录《百年风雨路》节选(1)

老人回忆录案例:《我们这一辈子——从苦难到幸福的生活》

作为回忆录作家,或者说代写回忆录的作者,要忠于主人公的讲话风格,忠于史实。是从主人公及子女碎片式的回忆讲述中,抽丝剥茧、一步步接近历史,接近主人公的过程。主人公在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经历...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