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天时、地利、人和,让我独占集市服装生意,短短半年多时间,我赚了二万多元,成为让人羡慕、嫉妒恨的“万元户”。“万元户”一词,早出现在1980年4月份新华社的一篇新闻中。从此,万元户的叫法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成为20世纪80年代最受关注的词汇之一。万元户,顾名思义是指存款或者劳动收入在一万元以上的家庭民户。那个年代万元户是很有钱的人家了。那时大米不到二毛钱一斤,猪肉不到一元钱一斤。国营企业职工工资一般30元以内。有1000元存款的家庭都很少。
我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那时候的100元相当于现在的2000元左右,那2万就是40万。我33岁,赚到人生真正的第一桶金。丈夫看我爱看戏,特地给我买了电唱机和唱片,有《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女驸马》和《莫愁女》四套越剧。我给家里买了电视机、收音机和自行车。那时候村里人、周围几十里的人都来我家看电视剧《上海滩》、《霍元甲》。
家里经常很热闹。家里的两个老人家都说一辈子都没有过上这样的好日子。我听到这些话,心里高兴,我觉得我的付出给家人带来了幸福。他们二老尝尽了人世间的心酸苦辣,让他们享受一下生活,也算我尽了孝心。
我成了别人眼中的暴发户,成了湖南做服装生意的个体户第一人。
时代洪流,浩浩荡荡,滚滚向前,每个人都被裹挟其中。
“我们这里出了一个爆发户、万元户。”有人眼红把我告到公社。大队支书告诉我:“你不要再去卖衣服了,有人告你,公社知道了。”这年冬天,公社来了一个新书记。原来的公社书记是认识我的,不会为难我,不过他刚调走。公社说我搞资本主义,要对我清算。
我体会到,改革开放已经渐渐成为主旋律,但它的衍变路径不平坦,左右摇摆,但是前行的方向却似乎已不可逆。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慢慢瓦解了,具有个体色彩的经济活动还显得那么的小心翼翼和寥若晨星。长期的计划经济,让人们已经习惯在一种格式化的、有纪律和有组织的环境中生活,一旦要他脱离那种惯性,往往需要极其巨大的外力或勇气。万元户是新事物,自然被认为是搞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