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修改个人回忆录案例《那些年,母亲吃过的苦、遭过的罪》

 提示:点击图片可以放大
有些退休老人愿意自己写点东西——过去的经历和人生感悟。我经常去图书馆,在阅览室见到一些六七十岁的老人在抄抄写写。在开写传记的回忆录写作日常咨询中,有的老人对我表示:想把人生经验教训,打印出来变成书,留给孙子孙女,可是自己写的感觉不太好、文笔不好、像流水账,坦言不太会写、不够吸引人,写不下去,想请懂写作、有责任心的作者看看,帮忙润色一下。

“自己写的家族历史,想润色后印给亲人。”“我写好了个人故事,想请老师帮忙润色一下。”“哪里可以找到耐心帮老人修改回忆录的编辑?”不用再问了,我告诉你:给回忆录改稿润色,一对一指导回忆录写作是开写传记官网的一项业务

这是我的早期案例——一位广西客户的回忆录改稿案例。

这是让我至今难忘的一个回忆录改稿指导案例,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开写传记的客户多为家境好的退休老人和事业有成的中小型企业家,而这位客户呢,却是普通的农村妇女(家境一般),按开写传记的正常服务价格,我是没办法为她指导、改稿的。她主要想把母亲吃苦受难养活、养大5个女儿的经历记下来,比如家里没有吃的,母亲去地里挖香蕉的根来煮着吃——那根本就不能吃呀。她的见识和行为感动了我,我象征性收了一点费用,为她做好了这件事。

这本回忆录,由几个女儿和亲戚回忆、口述的内容组成,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讲述记忆中母亲是什么样的人,记忆中有哪些难忘的事情。5个人所讲的内容,有讲述同一件事的,但角度和细节又不尽相同,甚至相互矛盾;有的讲述内容其他姐妹都不知道。母亲的形象就在碎片化的口述中渐渐清晰、生动起来。

由于有6种视角(少部分以母亲的视角),我没有采用常规的以“我”的口吻叙事的方法,而是采用复调式书写。

复调式书写是苏联文学理论家米哈伊尔·巴赫金提出的一个理论术语,开始主要用来指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的诗学特征,也用来区别于欧洲文学中的独白式的书写。

指小说中多种声音互相交织、互相对话,形成众声喧哗的场景。所谓的众声喧哗,是指没有单一的、强大的、权威的声音。作品中有多个声音、多种观点,它们之间是一种对话的、辩驳的,甚至是相互消解的存在,以致使时代或者人物事件的复杂性被呈现出来。

我认为,在非虚构的回忆录文体中,指没有固定主题,也没有单一总结性的陈述,有多个视角,多个立场,多个方向,把一个人的多个面向给呈现出来。

在我早期的部分回录作品中,我总是试图为回忆录主人公总结,其实,这样做的局限性太大,弊端太多。我觉得没有一个确定结论的回忆录,恰恰是准确的——在我们家长里短的讲述背后,一个个鲜活的、有丰富内心世界个体被有意无意地屏蔽、忽略了,成为模式化的成见。



了解开写传记
项目服务与决策者合作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