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昂·艾德尔:写传记就像当侦探+编剧+心理医生

 传记文学研究院     |      传记作家陈骏    |      2025-04-09
开写传记网站创始人传记作家陈骏为你诠释《传记诗学》作者利昂·艾德尔的传记写作观点,无疑也是我们创作自传回忆录时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
 

艾德尔认为,写传记就像当侦探+编剧+心理医生——既要挖出人物的真实故事,又要讲得生动有趣,还得看透他的内心,不能说谎。
 
传记不是“人物说明书”,而是“灵魂纪录片”。普通人觉得传记就是记录一个人的出生、工作、成就、死亡,像一本说明书。但艾德尔说,这太无聊了!好的传记应该像一部纪录片,既有真实影像,又有电影级的镜头语言。比如,写一个作家的一生,不能只写他哪年发表小说、得了什么奖,而是要去拍出他深夜写作时的焦虑、和家人的争吵、灵感枯竭时的崩溃——就像用镜头对准他的书桌、咖啡杯、揉皱的稿纸,让读者“看见”他的真实人生。要达到这种状态,关键是不编造,但要“选镜头”:比如传主有100件糗事,选哪3件最能体现他的性格?另外,用细节代替结论:不说“他很孤独”,而是写“他总在公园长椅上喂鸽子,却从不和路人说话”。
 

写传记要像侦探那样:挖出“人生碎片”,拼成完整拼图——传记作者像玩拼图,传主的人生是碎片,作者要找到每一片的位置,但不能自己造碎片。要搜集所有线索:日记、信件、朋友的回忆,传主在世需要面对面交流访谈,甚至传主(如果传主是作家)小说里的某句台词。比如,艾德尔发现作家亨利·詹姆斯在小说里反复写“被困在房子里的人”,后来查到詹姆斯年轻时被母亲过度控制,于是明白:他的小说其实在偷偷吐槽自己的童年。但侦探不能自己编线索!如果传主没留下证据,哪怕再合理的猜测也不能写。比如,不能因为传主离婚了,就脑补“他一定很痛苦”——除非找到他亲口说痛苦的日记。
 

传记作家应当是一个编剧:把碎片式的流水账变成“人生大戏的剧本”。普通人的人生是琐碎的:吃饭、工作、睡觉……周而复始为生活奔波,但传记作者要像编剧一样,找到一条主题故事线。比如,把音乐家的生平写成“一个天才如何被名利摧毁”,或者“一个穷小子逆袭成为发明家”。但编剧不能乱改剧本!艾德尔强调,故事线必须基于事实。比如,传主明明是个自私的人,不能硬改成“善良但被误解”——这就成了偶像剧,不是传记。
 
举例说明:
流水账写法:贝多芬1782年学音乐,1800年失聪,1824年创作《第九交响曲》。
故事化写法:贝多芬在失聪后,把耳朵贴在钢琴上感受震动。他砸烂过琴键,撕碎过乐谱,终于在寂静中“听”到了人类震撼的欢乐颂。
 

艾德尔还认为:传记作家应当是心理医生,看透表面人设和真实人格。艾德尔认为,每个人都有“人设”:朋友圈的开心果、同事眼里的工作狂、家人面前的暴躁狂……传记作者要像心理医生一样,扒开这些人设,找到传主真实的恐惧、欲望和矛盾。比如,一个明星在镜头前总是阳光开朗,但私下长期失眠、酗酒。传记作者不能只夸他“乐观”,而要分析:他的笑容是自我保护吗?他害怕被抛弃吗?如果画家总画黑暗的森林,可能他内心有压抑的创伤;还要对比“他说”和“他做”:传主嘴上说“我不在乎钱”,但暗中疯狂捞金——这种矛盾就是突破口。
 
艾德尔的理论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操作像走钢丝:太真实,变成枯燥的年表(没人爱看);太戏剧化,容易被怀疑成虚构的小说(失去可信度)。怎么办?艾德尔解决方案是用文学技巧包装真实素材。如用比喻、悬念、留白或场景化叙事。
 
比喻:把传主的失败比作“撞上冰山的船”,但必须是他自己说过“我感觉自己在沉没”;悬念:开头写传主晚年潦倒,再倒叙他年轻时多辉煌,让读者好奇:“他怎么变成这样的?留白:如果传主某段经历没资料,直接说“我们不知道他当时想了什么”,而不是瞎猜。场景化叙事:梵高37岁自杀,生前只卖出一幅画。
 
艾德尔式写法:当梵高扣动扳机时,他口袋里装着一封未寄出的信,上面写着:“也许只有死亡能证明我活过。”——而他一生卖出的的一幅画《红色葡萄园》(仅一幅),此刻正挂在某个富翁的客厅里,从未被真正理解。”
 
艾德尔的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对读者:
读传记不再像啃历史课本,而是像追剧,还能顺便理解人性;对作者:给了一本操作手册,教你怎么既不造假,又把故事讲精彩;对传主:避免被捧上神坛或踩成烂泥,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