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样为90岁老人回忆录做访谈准备工作的?——回忆录《峰顶之岩》幕后创作故事(6)

 客户案例故事    |      2025-08-06



 
 


代写一位90高龄老人的回忆录要比六七十岁老人回忆录要难得多,主要是记忆丧失障碍和口述表达障碍。今天的开写传记幕后故事,为你分享我是怎样为高龄老人写回忆录的?我是怎样做访谈准备工作的?
 
50年职业生涯是回忆录《峰顶之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话和我微信交流中,我始终担心客户提供的资料太少,主人公连简历都没有(单位不让复印),在我的要求下,主人工回忆了一个大概。以下内容是我根据“大概”的简历,提出的部分问题,我发给客户(主人公的女儿),由她念给老人听,也给老人看文字(能看书),启发、引导老人回忆。我的计划是,老人回答这些问题后,我会结合我搜集到的背景资料,设计见面访谈用的访谈提纲,但这一计划落空了,客户解释说,见面聊。这种情况我仍然要根据有限的资料设计访谈提纲——我凭借我掌握的知识体系,设计多种适应高龄老人的访谈形式,这里的关键是,我要对50年代至90年代的牡丹江市人民银行的发展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所幸我找到了这方面的资料。
 
以下是我准备的部分问题:


 
牡丹江1951—2002/17岁到66岁
1951—1991年,人民银行牡丹江分行

此时正好赶上东北银行招工作人员,姑父就为我报了名。本来要求是初中学历,只是试一试,结果就考上了。这一年是1951年。这个考试是全省分配的,给我分配到了牡丹江我在1951年2月1号去银行报到。那个时候还没有解放,这个银行就是人民银行的前身。我在那里工作了40年整。1991年退休。

▶ 这是大姑家、二姑家?说说姑姑家的情况。
▶ 怎样考试的还记得吗?还原下现场,有多少人报考?考什么?
能说说东北银行的情况吗?
 
1951年 17岁 通过考试进入东北银行(人民银行前身),被分配至牡丹江,在出纳科做点钞工作。
1952年,18岁,工作期间先从出纳科做起,从点钞做起。那时因为我天天点钞,手指总是沾水干裂,我们的乔科长把我调到了会计科。在会计科从记账员,复核员,到日记账记账员。

▶ 详细说说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的日常工作,那时有文化,会算账的人是不是很少?
▶ 待遇、日常生活是怎样的?
▶ 刚解放,说说社会上的事,让你印象深刻的事?社会、经济方面、文化习俗等等。
 

 
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同志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人民银行为响应毛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每日组织员工上下午两次做工间操。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我做的很好,所以让我在前面做领操员。
人民银行还成立了篮球队,在中午和下班后打篮球,有时候自己练,有时候还可以打比赛。我练篮球十分积极,后来被吸收到牡丹江市代表队,再被吸收到省人民银行代表队,参加全省比赛。这期间打球还掉了一颗牙,还有三颗牙活动了。

▶ 为什么你做得很好呢?勤学苦练?认真想表现?还是有运动天赋?
▶ 详细说说学习打篮球的故事吧?单位会打篮球的人多吗?
▶ 说说进入省人民银行代表队的情况,打掉一颗牙是在那场比赛中还是练习中,详细说说?
▶ 50年代初的三反五反运动,对你有影响吗?作为银行职员,你看到了什么?
 
1958年,那时我24岁,他31岁。
我的丈夫出生于1927年,农历六月初二。曾就读于齐齐哈尔国民高等学校,大学是哈尔滨铁路学院,因为打篮球优秀,得以去东北师范大学进修。他的篮球水平在当时是很出名的,曾经是化工部篮球代表队的成员,参加过全国比赛,最后在哈尔滨体育委员会任教练。
后加入牡丹江体育委员会,任篮球和冰球教练。我和我的丈夫就是在这期间相识的。
1961年,我们结婚时,我27岁,他34岁,我们生育了4个子女,两女两男。
我们共同生活了50年,直到他89岁过世。2016年过世。

▶ 名字?性格特点?身高?家庭出身?
▶ 齐齐哈尔国民高等学校,大概起止时间?
▶ 哈尔滨铁路学院,专业,大概起止时间?
▶ 东北师范大学进修,专业,大概起止时间?
▶ 教育子女的观点有哪些?
▶ 关于丈夫,你想说的事有哪些?
 
你发现没有?以上这些问题有概述总结性的问题,也有很具体的细节问题。掌握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主人公的人生轨迹渐渐有了一条清晰的脉络,只有面对面交流后,主人公的形象才会丰满,个人特质才会展现出来。
 
我将在其他回忆录创作幕后故事中,继续为你分享:六七十岁老人回忆录的访谈与写作方法,甚至是80岁老人回忆录、90岁老人回忆录。



延伸阅读:

回忆录《峰顶之岩》主人公:“……做了很多调研才写出来的……也辛苦你了。”

江苏一外资银行副行长:“看的时候我都感动落泪了。”

苏州客户朋友圈回忆录读后感分享节选(二)

我是怎样为90岁老人回忆录做访谈准备工作的?——回忆录《峰顶之岩》幕后创作故事(6)

家族回忆录案例《王岫岩回忆录》

在访谈中,老人多次说:“你瞧我这一辈子,够倒霉的!”这个观点也是老人放不下的心结之一。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这这本回忆录里——一个从山东闯关东家族的百年兴衰史。...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