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撰写企业传记和企业发展史——创始人回忆录(22)
开写创始人故事 | 传记作家陈骏 | 2020-06-16对于一位有上进心有追求的品牌广告策划人员,资料就是生命,你占有的资料越多,面越广,考虑问题就越有广度和深度,就能更加熟练地无中生有,更有灵感。所以,我从90年代开始,就形成了做剪报的习惯,对形成自己的策划价值观和方法论很有好处。过去在一家企业的企划部门上班的时候,就是对我有敌意的同事也得常常讨好我,向我借资料。我提的方案往往是一二次就通过,而别人的往往改来改去都不行。实际上就是策划思维不一样,哪怕是想一句广告词、一篇软文,我也会考虑到部门经理的偏好、老板的口味、市场上的同行表现、产品定位和销售部门看法,综合这些因素一起思考策划。
我曾经深入研究策划学这门学问。当“师爷”,你得有伯乐赏识才行,或者说,你在大的平台有自带光环的经历,就是说,有平台为你背书,这些我都没有。我工作过的企业都是普通的中小企业,自己的创业经历也是闷声不响的,加上性格内向柔弱,不喜交际,也就是自我娱乐,“纸上谈兵”罢了。
有一年,在一个什么会上,偶遇了一位《海峡导报》的编辑,正为完不成广告版面任务发愁,我说,你的策划思路有问题,你应该用版面内容策划带动版面广告销售,变被动为主动,学一学《南方都市报》是如何做策划推销广告的。我给他举个例子,比如说,沙县小吃(那一年沙县小吃突然在厦门的大街小巷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虽然便宜,但同时投诉质量和卫生问题也不少。)完全可以策划一期新闻,甚至搞个榜单——沙县小吃放心吃榜单,半版新闻,半版广告,或者说,一般新闻,一版广告,这样的广告关注度较高。其它行业可以如法炮制。一个月后,《海峡导报》上真的就出现了关于沙县小吃的半版新闻和半版广告。
还有一次,我头脑一发热,跑去《漳州日报》广告部,和一位广告部主任谈广告版面合作。因为我发现《漳州日报》上的广告很少,而漳州民营企业多,台资企业多,小老板多。那位主任对我很欣赏,对我提出的合作方案也满意,因为我思考合作是先从对方的角度考虑。最后,这位主任对我说:“我很想和你这样的人合作,方案完全可行,可是体制不允许我这样做,只能捧着金饭碗要饭”。这是他的原话。
我除了具体的策划能力,其实,我就是愣头青。愣头青就是自己不太会找自我实现的平台,在策划的“术”上沾沾自喜,而在策划的“道”上烧香无门,自嗨罢了。是金子就会发光,有时是自我安慰,左手握右手。不过,任何经历都是财富。我的企业工作经历和我对企业史的研究,让我今天代写企业传记、企业发展史就很有帮助。企业传记作家得首先是策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