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干不了企业传记策划人——创始人回忆录(6)

 开写创始人故事     |      开写传记陈老师    |      2020-05-23
1999年,我和现在的国内广告大咖叶茂中有过二次合作——拍摄30秒广告套餐。给他打电话,和他讨价还价。他说的话至今我还记得,他说:“假如我开个小饭馆,不会指望所有人都来吃饭。”霸气,气场自定啊。

2003年,在一次厦门互动传媒营销会议上,我的邻座是北京一家出版社的资深编辑,因为她看到我的桌上放着厚厚的笔记本、一本张瑞敏的传记和一本叶茂中的广告策划,主动和我聊了起来。当她得知我当过几天记者,有多年广告品牌策划的实践,还喜欢收集商业人物报道资料时,对我说:“其实,广告策划这一行竞争激烈,没有名气和平台很难出头。找准方向很重要,商业人物故事策划是一个不错的方向。就是当一名企业传记策划人,为企业家、商业精英策划商业故事。”真是干一行说一行,这位李编辑说的中肯,认为我可以往这个方向走,会有前途,做生意就要做有钱人的生意嘛,但我没有重视,感觉这行当太高大上了,第一个念头就是:“我干不了这个,离我太遥远。”


(图为20年前开写传记创始人陈俊购买学习的部分专业书籍,涉及广告策划、品牌塑造、媒介策划经营、文化创意产业、动漫画等。)

这种自我设限,首先认为自己不行的想法,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其实,那些年我收集的商业人物报道资料真的不少。这些资料大都是从我买的报刊杂志上剪下来的。我喜欢的有:《商界》、《深圳青年》、《中国经营报》、《新周刊》、《21世纪经济导报》、《经济观察报》、《中国企业家》等等。图书策划人和广告策划人,性质差不多,重要的能力就是策划的能力,把企业,把企业家当成品牌,当成产品塑造。我遇到了伯乐,但我觉得我不是千里马。
 
2005年,我正儿八经“带过”研究生呢,过了一把临时硕导的瘾。厦门大学一个传播学院的广告学研究生,为了撰写论文,题目大意是“广告语非语意表达在现实中的运用”,经朋友的朋友介绍找到我,在一起探讨了二周现实中广告语是如何出笼的,及现实中,广告主、广告公司和受众对广告语的理解及理论支撑。

虽然我在闽南的那几年也算是春风得意,混得不是太差,但充其量还是一个打工仔。我给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陈培爱教授写了一封信,诉说一个广告人的迷茫和理想。没想到他及时回了一封信,赞赏肯定我对广告理想的坚持,并给我开了一份长长的书单,这封信我收藏了多年。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文化创意产业崛起。电影电视剧、音乐、时装设计等席卷天下。由于海尔投资的动画片《海尔兄弟》的成功,国内媒体探讨动漫画现状和发展,介绍日本动漫画商业流程的文章渐渐增多,国内鼓励发展文创产业的呼声越来越高。与“创意”、“策划”和“设计”相关的信息我非常关注,我总幻想着用创意点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