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传记技巧(1):找到人生经历中的核心“意象”

 人生故事研究院     |      传记作家陈骏    |      2024-10-09

开写传记作品《房车以后》一书中,开篇童年时代的火车、上班以后的自行车、摩托车,退休时开着奥迪Q3走青藏线,到珠峰脚下,到购买房车,这其中的“火车”“自行车”“摩托车”“奥迪Q3”“房车”“珠峰”,不仅是一个具体的事物,也是“意象”。这些意象见证了主人公的成长,也映照了时代的变化。这本传记也成了时代的一个意象或一副肖像,这些意象构成了这本传记的主题——带着爱人走世界、看世界。
 
所以,自行车成为一个小章节。
我的飞鸽自行车:“主人,我为你感到骄傲。”
 
我刚上班不久,父亲倾其所有,拿出他每月工资中一点点攒下来的钱,花了150元,给我买了一辆飞鸽牌自行车,给我上下班用。28寸的,俗称“二八大杠”,大个,结实。当时“永久”、“凤凰”、“飞鸽”是自行车三大名牌。就是我小时候在打麦场上学骑自行车的那种车。外观是黑色的,没有现在花花绿绿的颜色,也没有现在五花八门的款式,因为你没有选择。

我的新自行车是父亲偷偷给我买的,买到家之前,我都不知道。看到属于自己的自行车,高兴,激动,感动。父母对我的爱是默默无声的,是用行动表达的。我才一米六,骑上去,脚还够不到脚踏板。我印象深的是经常给链条、前后轮轴承上黄油。
 
80年代初,老百姓出行只有三种方式:步行、坐公交车、骑自行车。那时候公交车少,线路少,等公交时间长,没有出租车,最方便的还是自行车,载人带货样样都行。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成为当时许多年轻人的梦想。自行车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一个家庭是否富裕的象征,一辆飞鸽自行车是时尚青年的标准配置。
 
我一个农村少年,进城顶替上班,一开始就有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
……
当我骑上自己的自行车时,像得了个大宝贝一样开心。本来我就是勤快人,有了宝贝更勤快了,工作干劲更足了。那时,同事之间,左邻右舍,借自行车是常事,打个招呼就行。那时有辆自行车,就可以逢山过山,逢水过水,想去哪都成。
 
我十六岁的时候,只有一米六。骑二十八寸自行车,脚还够不到低处的脚踏板。怎么办呢?在脚踏板处于高处时用力踩,踏板转到下面差不多我的脚够不着的时候,另一边的脚踏板就升到了高处,这只脚再用力踩。这样骑的话,屁股常常左扭一下右扭一下,比腿长的人更费力些。左脚用力踩的时候,身体自然左倾,轮到右脚用力踩,身体自然右倾,样子有点滑稽。

 
……
 
自行车骑久了以后,螺丝会松,特别是脚踏板螺丝,轴承螺丝会松。如果不及时拧紧上油的话,会变形,磨损加重,轴承里的钢珠会磨坏,容易掉链子,骑起来咯吱咯吱响,难骑。夏天骑车怕爆胎,距离修自行车摊近还好,修车师傅几分钟就可以补好胎。这样,不耽搁多少时间,不误事。那时,修自行车的摊点,比现在修电动车的多。要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就尴尬了,只好无奈地推行。爆胎推车会加重磨损轮胎。
 
我的飞鸽自行车,像我一样任劳任怨。我也像飞鸽自行车一样,靠自己的力量前行,放飞自己的梦想。就像飞翔的鸽子,不惧风雨烈日,天高任我飞。
 
我的飞鸽自行车,常被我擦得锃亮。按下不锈钢铮亮的铃铛,“叮呤呤”一声脆响,新的一天开始了。
 
我的飞鸽自行车,伴随我春夏秋冬,一年又一年,见证了我的成长。时光流逝,我的飞鸽也渐渐地老化,但我舍不得,敝帚自珍吧,经常是坏了就修,修好继续骑……陪伴我走过17年的风风雨雨,维系着我和这个飞速向前的时代节奏。
 
如果2007年没有被偷,这辆飞鸽自行车,真的可以作为传家宝,永远收藏,子子孙孙传承下去。因为我的飞鸽见证了父亲对我的爱,我的拼搏,我的荣耀,我的爱情。
 
如果我的飞鸽会说话,一定会说:“主人,我为你感到骄傲!”
 
再看,
美国作家斯科特•菲兹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兹比》中的核心“意象”——一股绿色的光。
 
主人公出场:
 
我拿定主意和他招呼一下。贝克小姐吃晚餐时提到了他,这正好是引见一下的好茬儿。但是,我还是没有招呼他,因为他给出了一个很突然的暗示,表明他就想一个人待着——他向黑魆魆的海水展开了双臂,姿势十分怪异,而且,尽管我离他还远,可我敢说他在发抖。我不由得也向海边瞅去——没有什么特别扎眼的东西,
只有一道绿莹莹的光亮,暗暗的,很遥远,那也许是一个码头的顶端。等我再回头看盖茨比时,他已经不见踪影了,我再次孤身一人,待在这不安宁的黑暗里。(《了不起的盖兹比》中国友谊出版公司,苏福忠译,开篇第21页)
 
 
小说中间:
 
看过房子之后,我们准备去看庭院和游泳池,以及那架飞机和仲夏时节的鲜花——但是,盖茨比的窗外又开始下起雨来,于是,我们站成一排,观看海湾波澜壮阔的海面。“如果不是雾气遮挡,我们都能看见海湾对面你的家,”盖茨比说,“
你家总有一股绿色的光,通宵亮堂堂的,就在你家码头的尽头。”
 

黛茜猛不丁把胳膊插进了盖茨比的臂弯里,但是盖茨比好像全神贯注于他刚刚说过的那番话。很可能他想到,那束光亮的极其重要的意义,从此就消失不见了。比较把他和黛茜分隔开的巨大空间,那束光似乎距离她很近,几乎触摸到她了。这好像星星和月亮那般近在咫尺。这时,一束绿色光又在码头出现了。他神往的目标这下减少了一样。(《了不起的盖兹比》中国友谊出版公司,苏福忠译,中间第92、93页)
 
小说结尾:
我坐在沙滩上,对那个古老的未知的世界思索时,
我想到了盖茨比首次辨别出黛茜家码头上的那束绿光的惊讶。他走过了一条漫漫长路,终于见到了这片青蓝的草坪,他的梦似乎近在咫尺,他几乎不会抓不住它。他不知道他这个梦已经闪到了他身后,远在纽约城后面浩瀚的大黑地里,合众国的黑漆漆的田野在夜幕下绵绵不绝,起伏向前。
 

盖茨比对那束绿色的光深信不疑,那就是年复一年在我们面前渐去渐远的极乐未来。过去这个极乐未来从我们面前一不留神闪过去了,但是这没有关系——明天我们会奔跑得更迅猛,把我们两臂伸得更远长——总有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
 
于是,我们挥桨向前,推进船只逆流而上,却被屡屡冲回,冲回到那个过去。
(《了不起的盖兹比》中国友谊出版公司,苏福忠译,结尾第182页)
 
《了不起的盖兹比》中的核心意象巧妙安排在开篇盖兹比正式出场,中间与黛西约会,结尾盖兹比葬礼之后,逻辑缜密,前后照应,有伏笔有交代。读者朋友,你认为“那束绿色的光”代表什么呢?
 
以上列举了二个意象案例。那么,什么是意象?意象的作用是什么?比如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里的红衣女孩,就是这个救赎故事的核心意象。比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的那把小锤子,就是主人公励志、追逐自由的故事里的核心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在主观意识中,被选择而有秩序地组织起来的客观现象。意象在传记回忆录中,通过强调一个物品或一个画面,连接不同的内容,搭建更好的故事结构,成为讲述主线,揭示回忆录的核心情感,以映照真实的世界,为读者找到核心记忆点。“意象”元素的巧妙运用在今天的短视屏时代特别重要,因为它天生就有画面感、有冲击力。
 
在自传回忆录中,“追寻意象”是很重要的技巧。是有追求的传记回忆录作者应该掌握的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