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代写自传、代写回忆录。家族历史教育,是任何学历教育替代不了的。只要努力挖掘,每个人都是一座博物馆。
1945年8月中旬,苏联红军进入牡丹江市,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接着抗日联军李荆璞进入市区建立民主政权。
我当时只有10周岁左右,闹不懂更多的事,只觉得人们都在笑在唱在忙。母亲也常有笑脸啦,还领我们兄妹到一些同乡亲友家串串门唠唠嗑。许多理发馆也都开门营业。理发和浴池业在市区各行业中建立了工会组织,开展了各项活动。
1946年8月全市开展庆祝“8·15”光复一周年活动,以湖北籍理发工人为骨干舞起了33节长的龙灯,锣鼓喧天,舞遍了全市大小街道和各机关,在全市轰动很大。各行各业和街道居民也都组织秧歌队、跑旱船、踩高跷、打腰鼓,真是热火朝天。
解放后,我在初小刚毕业时开始懂得母亲养育之苦,便退学想找活挣钱养家,开始卖了几天冰棍没赚到钱,跑八达沟考“纺织厂”嫌小没要我。母亲只好又让我上学读了一年书。这时同乡亲友劝我母亲说,孩子眼看大了,还是应该学手艺。母亲想也只好如此。正巧有位同乡吴永山,是哈尔滨名店一顺记理发馆出师的,想开店没有设备工具。母亲有父亲留下的几把理发椅子和镜子,经同乡亲友商议帮母亲借了些资金,于1949年9月初在市政街路东现“正阳楼”原址,合伙开设了“丹凤理发馆”。
1949年至1955年这段时间,牡丹江市区理发业恢复发展很快,在1953年多时有六七十家理发馆,从业人数近200人。网点多集中在东西长安街、新安街和东一条路一带。市政街因有京剧院、维新市场、饭店、旅店、浴池等多种公共场所而成为中心。各店理发设备工具虽是伪满时期遗留下的。比较陈旧简陋,但在服务项目和技艺水平以及服务对象各方面有很大变化。恢复男发长短分发、火钳烫发、按摩、染发等项目,有些理发馆还增添了剪女发、男女电烫发、吹风造型,新婚发髻水卷等。各店接待的顾客都是工农市民群众,理发价格也有所下降,营业都比较兴旺。
“丹凤理发馆”开业后,由于地点较好,设备齐,项目全,技艺较高,接待热情,回头客多,生意不错。开始有吴永山、我母亲和一位南通籍名叫王海的工人师傅,3人顶岗。我拜吴永山为师,进店做学徒。
1953年后,我基本上可以独立操作,后来又有我妹妹吴爱容和吴永山的家属进店学徒。几年时间,母亲还清了开业借的债,还攒些钱,移送父亲尸骨回了趟湖北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