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传记作家陈骏,为你分享:普通人怎样写好回忆录?怎样避免回忆录成为流水账?本篇为你讲述时间元素在回忆录中的重要作用。
个人回忆录就是一部纪录片。人物纪录片讲究戏剧性,没有戏剧性成不了纪录片。
从纪录片的角度,每个人身上都有故事,只不过故事的浓淡程度或者戏剧性的强弱度因人而异。同样,从个人自传回忆录的角度,每个人身上都有故事,只不过故事的浓淡程度或者戏剧性的强弱度因人而异。
时间是纪录片的首要因素,传记回忆录也是。
在大多数的传记回忆录中,内容都是按时间线排列展开的。如果你单看回忆录主人公在某一年,或某个时间点,也许变化不大,但在50年,100年这样的时间段内,人物一定是变化的,从妙龄少女到满脸皱纹的老太太;从阳刚少年到驼背的老者,这仅仅是人物的外观上的变化,还有人物内心的变化;还有几代人的命运一起放在时间轴上,就有了震撼力,这就是时间给人带来的沧桑和戏剧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回发生在任何一个家庭,任何一个人身上。不管什么人,如果赋予他时间,他都会呈现出强烈的变化。人的一生本身就是一个浓缩的戏剧,生老病死,恋爱、成长、繁衍一直到死亡,这个过程充满非常大的戏剧性。
我列举一部纪录片作为例子。
《人生七年》(The UP Series,1964—)

(图片来源于新浪网《人生七年》(The UP Series,1964—))
1964年,导演迈克尔·艾普泰德(Michael Apted)对英国等级制度产生了兴趣,他想知道,富人的孩子长大后是否仍是富人,穷人的孩子长大后又会如何?于是,他走访了来自不同阶级的14个7岁英国小孩:他们中有来自社会底层的孤儿,也有来自上流社会富人家的子弟。“这几个孩子,命运不同,据称,迈克尔·艾普泰德之所以把周期定为7年,灵感来自耶稣会的格言:“把孩子交给我,只要7年,我就能还给你一个男人。”而在希伯来语中基数词7的词根有“完好的”含义。在圣经中,数字7无处不在,上帝创造世界用了7天。该系列纪录片首部命名为“7Up”,之后摄制组每隔7年找到这些孩子,拍下他们的近况,涉及所有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于是“14 Up”“21 Up”“28Up”“35 Up”“42Up”。到2005年,这些孩子几近知天命之年,导演从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变成了胡子拉碴的老大爷,这些都反映在“49Up”里。
艾普泰德在黑白与彩色、过去与现在的影像切换中,完成了三种时态(过去、现在、未来)的交叉记忆:失败的婚姻、破碎的梦想、短暂的迷茫,以及仍在坚持的梦想。年近50,这些人中有的已儿孙满堂,有的才初为人父,有的不为钱发愁,有的事业刚站稳脚跟。
这群拍摄对象是导演在利物浦精心筛选的,本身就呈现出各异的特点。但是选择的这些人本质上都是普通人,导演只是给了这些人一个元素让他们具有了戏剧性,这个元素就是时间(摘自评论《纪录片<七年>49年跟拍14人,富者仍富穷者仍穷》)。
随着时间的变化,每个人成长路上的故事已经足以震撼别人。用一个夸张点的说法表达,也就是现实本身就是戏剧,现实本身已经充满了戏剧感。
时间是一种人为的浓缩,一个故事片里可以人为制造出十年甚至是一千年的故事,但是在纪录片里则必须靠现实积累。然而,这种积累所产生的力量,却让故事片望尘莫及。
在个人回忆录中,利用好时间元素,平淡的回忆录就有了戏剧张力,就能够避免回忆录成为流水账。
参考资料:
https://ent.sina.cn/tv/euro_usa/2012-08-16/detail-icczmvun2036604.d.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