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怎样写好回忆录(3):姜德明回忆散文《偶过杭州》文本解析

 人生故事研究院     |      红杉树人物传记工作室编辑部    |      2025-09-28

 

退休后怎样写好回忆录?想记录几代人的经历传给子孙后代,自己不会写如何是好,单纯讲写作技巧,对于普通人来说很难理解——我手写不了我口。怎么办?
 

我是传记回忆录作家陈骏,在我15年的回忆录代写过程中,我发现没有经过专业写作训练的人在写回忆录时的常见难点之一,就是回忆的范围不够宽,视野比较狭窄,仅限于自己、亲人、同学、同事和朋友,其实,过往中,我们和陌生人之间也有故事,也能让人印象深刻。我们每个人都有和陌生人打交道的经历。在回忆录中,讲述陌生人的故事,并不是单纯讲故事,而是用来阐明自己的经历、自己的心路历程,自己内心世界的感悟——他人其实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
 

为了帮助退休群体自己动手写好回忆录,从本篇开始,我选用一些名家短篇回忆散文作为范例,讲解怎样写好回忆录。本篇选用的是姜德明的回忆短文《偶过杭州》,只有1000多字,非常适合回忆录范文教学案例(来源:《共和国的故事·90年代》第136页,山东画报出版社)。
 

《偶过杭州》的情节很简单,就是作者要从衢州到北京,因火车票难买,有关单位直接派车将作者从衢州送到杭州,然后,乘飞机到北京。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也在这里结束——作者只写了在西湖边打出租车到机场,途中和司机对话的场景。
 

这样的类似场景在我们的人生过往中有多少?可能是无数个,对方的名字可能都不知道,可能是一面之缘,可能是擦肩而过,几十年过去,我们仍然忘不掉,为什么?
 

“姜先生遵循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创作准则:作家旅行应该乘三等车。他住旅馆、乘出租车、参观访问时特别低调特别留心,碰上感兴趣的真人真事,心灵受到触动,欲罢不能时就化为文字。”(来源:京报网——他一生读书、藏书、品书、写书!著名藏书家姜德明去世

姜德明的写作风格,其语言简练、形象生动,常常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来源:姜德明的藏书之美——在书籍中寻找灵魂的归宿 )

 

一篇好的回忆散文就是一位不说话的老师,默默地在那儿等待你的发现,摸摸底在那儿传授着它能传授的一切。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好作家、好编辑、好老师,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的。但是,通过阅读好的作品,聆听这些好作品默默传授的一切,却是人人都可以抓住的机会。特别是红杉树人物传记工作室(开写传记)的官方网站上,选用的教学案例,除了开写传记网站自己的作品案例外,还选用了不少名家作品案例,特别是如下文这样的名家回忆散文,说的是平常事,讲的是平常人,非常适合没有受过专业写作训练的退休老人学写自传回忆录。

 

《偶过杭州》  作者  姜德明
 

本来从福州到北京的火车,在浙西的衢州站要稍作停留,但每天只有三张卧铺票,很难保证买到,最后还是市里派车送我们到杭州,第二天再乘飞机返回北京。
 

早晨从衢州出发,到达杭州已近黄昏,匆匆吃过晚饭,我还是到湖滨去漫步。距上次来西湖,不觉又已五年。西湖仍然那么朦胧,那么迷人。不过,若要寻觅幽静的自然和自然的幽静却很难,因为到处是拥挤的人流,夏夜的西湖变得喧嚣而又烦躁。
 

第二天雨丝飘摇,该是个游湖的好天气,可惜我这个偶然的过客,不得不叫一辆出租车赶赴机场。开红色“夏利”的司机,年人,看上去很精干,又显得有点疲倦。他是位英俊的中年人,看上去很精干,又显得有点疲惫。
 

西湖景美,可我只是匆匆过客。对出租车司机用白描的技巧,就是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表现人物特点,只抓住一点来写——“精干”“疲惫”——出租车司机的典型特征。不费过多笔墨,不需要展开,突出特征、传神、概述。这就是白描,准确有力。同时,交代我偶过杭州的理由。
 

他身上的那件白衬衫,不是应该换洗一下了吗?是不是昨夜收车过迟,回到家里倒头便睡了?
 

“怎么样,生意还好吗?”

“可以吧。您是去北京?”回答的是杭州口音的普通话。他跟我说,他去过北京。

“去做生意?”

“不,是出差。我原来不是开车的。留职停薪了,我要多挣点钱。光靠工资和那点奖金,什么事也办不成。”
 

“办什么大事,开个店吗?现在每天能收入多少钱······”

“一天200元吧。”

“发财了!存起来可以开店,买房子······”

“不,我不想发财。我有三个孩子,两女一男。一个读外语,一个学化工,都是大学生。还有一个也在读书。政府替我负担了一个孩子的生活费。”
 

我很奇怪,看他的年龄不应该有三个孩子呀。
 

“我也是大学毕业生。我妻生了个三胞胎。就为这个,妇联还邀请我们一家上了一趟北京,当时报上发了新闻。不过,现在不新鲜了,已经有生四胞胎的了。”
 

我问他妻子的职业,说是干服装的,不是摆摊卖货,详情未打听。

“您知道,现在一个大学生一年要花费多少钱吗?”我答不出。

“大约要两万块钱。开车很累,我已经干了快两年。我自己连看书的时间都没有了。”
 

我对身边的这位司机顿生好感,且有一点敬意。刚才是我错怪了他,以为他离职只是想着发财。若想发财何不让孩子们去干点别的。而且大学毕业后,一准就能找到赚钱的工作?
 

“孩子们应该感谢你。你们夫妇多吃点苦,却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上有用的人。你们有自我牺牲的精神。”这是我的心里话,不是应酬。
 

“谢谢。三个孩子的学习成绩都不错。我们没有忘记,政府还替我们养着一个孩子。”
 

机场到了。车费是22元5角。我在掏零钱,他却先说零头算了。我怎么好意思少付他钱。说实在的,如果不是怕伤害了他的自尊心,我真想给他三张“大团结”,现在不是又兴给小费了吗。虽然数目些微,总是我的一片心意。但是,我不能那么办,我真怕亵渎了他那高尚的责任感。
 

这些对话并没有什么特别,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我们和陌生人聊天,特别是在出租车上,聊的无非是这些。写到这里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就是一问一答,但作者的意图是传递时代特征——“开红色“夏利””“留职停薪”“三张大团结(一张10元)”等词汇,说明故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作者对司机“有一点敬意”,原因在于:司机有“自我牺牲的精神”“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上有用的人”。
 

以下一段才是重点,作者从个体叙事上升到宏观叙事,从鲁迅的文章联想到出租车司机,表达自己的感悟。
 

坐在候机大厅里,我不时望着广场上川流不息的出租车,还有车中各有所思的那些司机们。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的理解他们。每个人似乎都有理由向你倾谈,述说着不会重复的故事。当然,他们当中有人也许还没有想过要当父亲,做着别样的梦。我想起鲁迅先生早年写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时代早已变了,而人们仍以不同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到一个更宽阔和光明的地方去!人们宁可自己身负生活的重担,却期待后人“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刚才那位司机,岂不亦是个无私的“觉醒者”。
 

登机的时间到了,我排进了队伍。

别了,偶然一过的杭州。什么时候才能再到你的身边,还能碰到那个显得有点疲倦了的司机吗?
 

文章最后点题,表达自己还想见到“显得有点疲倦了的司机”。
 

这篇回忆散文,给我们想写回忆录的人3点启示:

1)回忆录的素材无处不在,想小事,写小事,记住:事情都是以小见大;

2)学习运用对话,让回忆录不枯燥,对话中引号的运用,意味着真实性,读者看到“引述”,就会自动在脑海中听到这些话。过去了几十年,哪能想起一字不差的对话呢?所以,也不要滥用。在我的回忆录修改润色案例《三分春色,一轮秋月》中,我认为对话就太多了,而且太多的对话书面语的味道太浓。总之,用加引号的对话,是为了再现对话,在信任和良好判断力的基础上反映记忆和推测;

3)个人叙事要上升到宏观叙事、时代叙事。把个体的故事放在时代背景中,映衬个体的命运。  

 

《偶过杭州》作者姜德明简介:

姜德明(1929年-2023年5月26日),山东高唐人,生于天津,毕业于北京新闻学校,高级编辑、藏书家。1951年进入《人民日报》长期负责文艺副刊编辑,1986年起任人民日报出版社社长,兼任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

(来源:百度百科)
 

了解更多:

红杉树人物传记工作室

回忆录写作一对一辅导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