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手法在回忆录写作中的重要性——退休后怎样写好回忆录之名家散文拆解系列(2)

 人生故事研究院     |      传记作家陈骏    |      2025-09-21


(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
 

我是传记作家陈骏,在我十几年的回忆录代写和回忆录一对一写作辅导过程中,我发现没有经过专业写作训练的人在写回忆录时的常见难点:

1)每个人都有一肚子故事,但写作时却千言万语,无从下笔;
2) 总想写人生大事,可是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大事呢;
3)能坚持写下来的,往往成了流水账。  

为了帮助退休群体自己动手写好回忆录,从本篇开始,我选用一些名家回忆散文作为范例,讲解怎样写好回忆录。本篇选用的是李存修的散文《故地》,只有2000字,非常适合回忆录范文教学案例(来源:《90年代》第21页,山东画报出版社)。

 

《故地》讲述的是作者从外地回到故乡,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山东安丘临浯石家埠村,回到自己少年读书的地方的见闻。作者分两个小主题《路》《三弟》,说的事情很小,就是从外地回来过春节,路上见闻和感悟,到家了自然会写到人——三弟。
 


 

我回老家过春节的头一站是青岛。飞机一落,就算踏上故乡的土地了。

 

在海边的华侨饭店住宿一晚,与青岛友人一番小聚。餐厅里飘荡着高粱酒的香气,这诱人的醇香不知醉倒了多少返乡的游子。次日下午驱车去渤海的港城烟台。过去,横跨半岛的火车要开五小时。眼下朋友们却说:“汽车比火车方便。”果然。我留神了一下路牌:至烟台198公里。车子上了路,一阵风便驶到了渤海边,时间不到两小时。当时,我产生了一个从未有过的感觉,胶东半岛如此狭小!

 

两日后,又乘车去高密,该地为古代名人晏子与郑玄的故乡,我在那里读中学六年。烟台至高密坐火车也需五小时,大学期间,我每年在这段铁路上跑两个来回,而往返又皆在夜间。赶车、候车、上下车极不方便,如今坐上汽车,也只两小时。胶东为丘陵区,汽车从山脊岭背上掠过,身飞神驰,追风赶日。过平度市,车掉头向南,上高平公路。这里是平原,视野里没有一点起伏。

 

高密县城,离我出生的那个村庄还有50公里,中间隔着30多个村子,五条河流,其中两条还靠船渡。当年不要说汽车,连牛车也难通行。寒假遍地冰雪,暑假是小路泥泞,六年中学,大约走了20个来回。十几岁的学子,肩背行李干粮,起早贪黑。现今坐上汽车,仅四十几分钟,车停家门口,如同做梦。那泥泞,冰雪,无数拐弯抹角的小胡同似在一瞬间不翼而飞。


开写传记点评:这几段就像袖珍版的游记,青岛—烟台—高密—作者出生的村子。作者并不是什么都写,而是写“路”,用夹叙夹议和对比的手法,描写家乡的变化,通过家乡路的变化,反映“古老的故乡一种崭新而又生动的面容”。这种夹叙夹议和对比的手法,在我十几年的代写传记生涯中也是经常用到的。

 

以前,我们村的人去一次潍县(潍坊市),中间经过一座安丘城,步行来回四天。现在,村里有汽车开潍坊,早饭后上路,办完事回家用午餐,等于随随便便串个门。公路,把老实巴脚的乡下人带进了另一种循环,另一种境界,另一种生活轨道上去了。

 

开写传记点评:这一段先“跳出来”,讲述过去去一次潍县要来回4天,现在呢,早上去,中午回。这里头一次提到了“老实巴脚的乡下人”。到家了,自然就过渡到人,就像上一节《路》一样,并不是每个人都写,而是简要介绍家中情况后,重点介绍“三弟”。

 

飞驰在故乡的公路上,路路畅行无阻,处处旧地新颜。“要想富,先修路。”春节返乡见到的高速、准高速、一级、二级公路,给了我古老的故乡一种崭新而又生动的面容。

 

三弟

 

我家有兄弟三人,解放后,大哥过了入学的年龄,因为家贫,只能供一人读书,弟弟也失去了机会。于是,他们二人一直在老家务农,帮着我一直读完大学。只怪父母过世早,每忆及此事,心中便充满伤感和惭愧。

这一段简要介绍家中成员及其相互关系,表达自己的情感——“每忆及此事,心中便充满伤感和惭愧。”笔锋一转就重点介绍三弟。

 

三弟身材如我,一米七六,虽不魁伟,但身强力壮,是村里有名的棒青年。然而却又心灵手巧,几年冬闲的自学苦练,成了一位有着五万人的乡里优秀的二胡演奏者,常常登台演出。


开写传记点评:概括三弟特点——“身强力壮”“优秀的二胡演奏者”。

 

我毕业后入川,经两三年农场劳动锻炼,到了一所山区公社学校教体育,工资每月不足40元。恰在此时又接弟弟来信,因筹办婚事,要我一定支援500元,并发誓以后一生一世不再向我伸手。这个数字,扎着脖子也得积一年多,谈何容易!后来,我东挪西借,凑满500寄回,省吃俭用,三四年我才还清这笔债务。他再也没向我开过口。

 

1990年元旦期间,三弟独自一人来到广州,敲响了我的家门。他比我年轻四岁,一见面,却似乎比我老了许多。手如粗糙的柳树皮,脸像冻过的皱了皮的苹果,以往那个高挑帅气的北方小伙的形象不见了,我心中隐隐作疼,他毕竟只有40多岁!

 

我要他多住些日子,在我这个广州的家里“享受享受”,以尽兄弟的情谊。他不肯,说来看一眼便满足了,四日后便决意要走。

 

我想给他买张回山东的硬卧票,他说:“农民只知道坐火车,哪有躺在火车上的,你买了卧铺票俺也不坐。”无奈,只好买了硬座票。

 

我又说:“广州有条专搞批发的高第街,叫你嫂子去那里给你买上一提包女人、小孩用的衣物,回去后转手卖给邻家小店,能赚几百元,可够一家人过春节用。”

 

他愣了,对我的设想不理解:“你叫俺做买卖,俺不干。俺去做了买卖,人家那些专做买卖的人吃什么?”我本不是生意人,闻此,竟也发了愣。在他心目中。只有种庄稼、栽棉花才本分,才是他唯一天经地义的生活宗旨。

临行,他什么也不要,只背走了几十本挂历。还说:“这是好东西,回去分一分,四邻五舍都高兴。”

 

开写传记点评:讲述三弟几件事:借钱、来广州我的家里——通过卧铺票、批发女人和小孩衣物、挂历几件事,把三弟,一个本分、质朴、木讷和迂腐的农民形象跃然纸上。为了和下文的三弟新形象对比,特意又自然地描写三弟——“一见面,却似乎比我老了许多。手如粗糙的柳树皮,脸像冻过的皱了皮的苹果……”

 

这次我一到家,首先发现弟弟的两颊滋生出了一种隐约的中年人的红润,如老树新葩,难道又要恢复早已逝去的青春?


开写传记点评:与上文形成强烈对比,作者自己有疑问,也把这个疑问抛给了读者。

 

听大哥说,弟弟喂了几年鸡,还从西乡雇了位帮工,是村里出了名的养鸡专业户。他善钻研,又吃得苦,墙上还贴着一张县里发的“科学喂养”的奖状。与外贸公司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经常到潍坊、进安丘谈业务。不到两年,赚了几万元,家里盖了新房子……

 

开写传记点评:以大哥的视角,展现三弟的新变化,导致我迫不及待地看三弟和他的新房子。

 

我立即就去看他的新房子。外墙青砖到顶,且有彩色图案。房内用的装饰材料,美观讲究,看样子可能是广东佛山的产品。壁灯与吊灯,竟是现代化宾馆的风格,超过了我这个城市家庭。如果当年他听了我的话,从广东贩点袜子、裤头,一次赚个三百二百,我看一辈子也盖不起这样漂亮的房子。

 

弟弟的家在村子前端,门外即大道,宽的沟渠,沟底结着冰。过沟便是鸡场。

 

养鸡场占地一亩,平房两排。我掀开厚厚的门帘钻了进去,2500只小鸡正在热气腾腾的暖室里争食,哼哼唧唧闹成一片。鸡房的一端隔出了十几个平方米,是弟弟与他的帮手用的工作间。

 

我问:“一茬鸡喂多长时间?”

他说:“两个来月。”

“一次赚多少钱?”

“万把块。”他回答得很轻松,而又信心十足。

 

这是一条真正的山东汉子!他再也不需向我要五百块钱为自己解难,再也不会把几十本挂历从广东背到山东,并透露:明后年要从青岛坐大飞机来广州看我。他已为自己筑起了一条新的生活之路,他更换了固有的乡里人的传统思维与观念,他不再是我以前的那个弟弟了。


开写传记点评:

通过三弟家的新房子,和几句简单的对话,勾勒出“这是一条真正的山东汉子!”。并再一次回顾了“借500元钱”“被挂历”“再一次坐大飞机来广州看我”,展现三弟的变化——“他更换了固有的乡里人的传统思维与观念,他不再是我以前的那个弟弟了。”
 

这篇短小的回忆散文值得我们学习的要点:

1)写回忆录,不要想宏大叙事,把事情写小,《故土》写的都是平常小事,通过小事反映事物和人物的变化,不要为没有什么东西可写发愁,坐车回家或远行,在我们的人生中有无数次吧,;
2)千万不要为了描写而描写,人物描写是为了映衬人物变化;
3)不要面面俱到,什么都写,没有主线,最后成了一盘散沙,流水账;
4)你可以忘掉写作技巧,但不能忘记“对比”,对比是回忆录中重要的写作手法,也是普通人容易掌握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