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之所以能够撰写《埃隆·马斯克传》,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资历和背景:艾萨克森是当代非虚构作家之一,尤其擅长为科技界人物立传。他此前的代表作《史蒂夫·乔布斯传》全球销量超千万册。这种成功为他赢得了“传记作家”的称号,也让他成为记录科技人物传记的比较好的作者。此外,他还为爱因斯坦、达·芬奇、基辛格等历史人物撰写过传记——《基辛格传》《爱因斯坦传》《列奥纳多·达·芬奇传》等,展现了跨领域的研究能力。
艾萨克森向马斯克提出了严苛的创作条件:两年半贴身跟访,参与包括SpaceX发射、特斯拉危机会议甚至私人谈话在内的所有场景,并要求马斯克放弃对内容的控制权。这种“沉浸式观察”是他标志性的写作方式——在《乔布斯传》中,他曾用类似方法记录乔布斯的真实状态。马斯克接受这些条件,既是对其专业性的认可,也体现了对其独立性的信任。
艾萨克森擅长挖掘传主的矛盾性。在马斯克的案例中,他不仅展现其“工程人才”和“火星殖民梦想”,也深入揭示了马斯克的“黑暗面”,包括暴躁性格、家庭创伤和管理争议。这种平衡的视角源于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以及通过采访250余名相关人士(包括家人、同事、对手)获取的多维度信息。
作为曾担任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董事长和《时代》杂志主编的媒体人,艾萨克森兼具科技洞察力与叙事技巧。他在书中将马斯克的创新(如AI风险预警)置于人类文明史框架下分析,这种跨学科视角帮助读者理解马斯克行为的深层逻辑。
马斯克本人对传记作者的挑选极为谨慎,他曾在采访中表示,选择艾萨克森是因为“他能写出复杂人物的真实样貌,而非单纯赞美或批判”。此外,马斯克希望通过这本传记向公众解释其激进决策(如收购推特、创立X.AI)背后的动机,而艾萨克森的历史纵深感能满足这一需求。
综上,艾萨克森的创作方法,以及马斯克对“被真实记录”的需求,共同促成了这部传记的诞生。其成果不仅是一本个人史,更成为解读当代科技革命与资本权力的重要文本。
传记作家陈骏认为:对于我们普通的传记作家来说,艾萨克森的“沉浸式跟访”“历史纵深感”“跨学科研究整合能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企业家在找传记作家或传记写手的时候,同样需要了解作者的访谈能力、相关作品、对企业家所在行业的理解、对时代的理解,甚至作家的年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