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社会大学校——福建餐饮品牌创始人回忆录(12)

 餐饮创始人传记回忆录     |      开写传记陈老师    |      2021-04-21

我在福建工作期间,认识一些泉州惠安、晋江、官桥、安海的企业家。他们常不约而同地说自己就是吃地瓜饭长大的,穷啊,只能吃红薯。自古闽南地区民不畏险,重商善贾。就是在80年代之前,也是贩商文化流风犹存。“行船走马三分命,东川无银走西川。”开写传记,为福建福州、厦门、泉州和漳州等地的餐饮连锁企业家代写传记,包括品牌餐饮连锁创始人回忆录等。特别是广西企业创始人创业20周年、25周年和创业30周年的品牌企业发展史撰写。以下是厦门佳丽海鲜大酒楼有限公司董事长贺迎芳创业25周年时创始人传记中的片段。

说起我投身餐饮行业,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有点哲学意味。我们这一代生不逢时,身处各种社会试验和动乱,在劫难逃。出生不久即遇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困难时期,短缺经济和票证时代给童年生活蒙上阴影,冲击了学生时代的正常学习。

开写传记,代写福建福州、厦门、泉州和漳州等地的餐饮连锁企业家创业传记,包括品牌餐饮连锁创始人回忆录等。特别是福建企业创始人创业20周年、25周年和创业30周年的品牌企业发展史撰写。

1975年我高中未毕业就进入鼓浪屿综合加工厂做工,尽管这只是个区办的集体所有制工厂,我也还不是当时所谓的固定工人,但却是我人生第一次走上社会做工挣钱的生活之开始。在这工作了一年多的时间,每天机械性地上班下班、白班夜班,生产电容器元件铝壳的单调操作工,收入微薄,环境脏乱嘈杂,这些都使我感受到了人生的艰难和生活的不易。但与此同时,我从工友和师傅那里,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些人性的闪光。我的工友中有的家境比我差,但却有着积极快乐的心态;我的跟班师傅是很认真敬业的人,有一种不断在工作中创新和进取的内在动力,要知道当时是没有物质刺激的,因而更显出一种追求的单纯。这些都在无形中启发了我关于人生价值的一些思考,初步有了自己对人生目标追求和得失取舍的看法。

1976年下半年,我非常幸运地通过招工进入厦门灯泡厂,成为国营企业的正式职工。这在当时那个年代是大家求之不得的金饭碗,而且就在家门口上班,工种又好,可以说有了一份受人羡慕又保险安定的就业美差。

就在我顺风顺水吃着国企饭的安稳时期,1983年母亲带着我们姐妹办起来的佳丽咖啡厅开张了。开头我利用工余时间帮着做一些店内的打理工作,渐渐地对餐饮这行当越发有些兴趣,特别是对自己经营、自己决定去发展一项事业产生向往。但是,事情往往又有另一面,餐饮业是十分辛苦的行业,工作时间长、要求细、环节多,停不下来,休息不了,还要随时得体地应对和满足各种不同顾客没完没了的服务要求。更加没有把握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刚开始,允许个体、私营办企业的政策刚开了条小门缝,能否让继续开下去,会不会突然来个再关门?谁都不知道,政策风险、经营风险明摆在那里。当时我自己反复盘思,我的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走我已习惯的安稳保险的国企职工之路;第二条则是走自己很想干但也很有风险很辛苦而且还很可能劳而无功的自办企业之路。说实在的,对于当时的我,要舍第一条路而走第二条,真的很难。

当时我下意识地选择了“做一回我自己”的价值追求,想过一种怦然心动的生活,哪怕失去已有的一些固定利益也愿意,尽管这更多的是凭感觉和偏好,而不是主要靠理性抉择。就这样,我于1988年毅然辞去国有企业的工作,全职投入到佳丽开创的自家事业,终于“舍”去了安定的日子,“得”到了自找的风险、辛苦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