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父亲长寿的原因——父母回忆录《我们这一生》(31)

 作品节选    |      2023-07-10
妙云善于总结,把我是什么样的人一条条地总结出来,虽然有些美化,但也是我想讲的。
 
老父亲的一双手特别巧:从记事起,老父亲画什么像什么:猫的慵懒,兔子的机灵,各种小鸟好像要飞起来似的,栩栩如生,特别逼真。家里好多用的东西,都是老父亲做的:记得有几个小马扎凳,从老家搬到乌拉特前还一直在用。小时候玩的手推铁环、弹弓、陀螺,包括女孩子玩的沙包。记得有一次我马上就要沙包而母亲正忙,父亲找了几块布很快就给缝好了,而且特别漂亮!

老父亲特别勤快:在老家时,为了生计,在外干完活还回家帮母亲(母亲是裁缝)锁边、熨烫衣服。尤其是到了腊月,晚上有时能忙到一两点。
    
到了乌拉特前旗开了小卖部,为了节省成本,大多自己进货,又怕压货,频繁地去进货,从不言累,特有精神。来了矿区的十几年,大部分扫地、擦家的活老父亲几乎全包了。2020年春节,因新冠疫情在我家住了近两月,每天起来的一件事就是:扫地。那是我也在家待着,但老父亲说,这是他的任务。这就是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特别有好奇心,勇于探索。

老父亲是个乐观、积极向上的人,尤其是好奇心特别強,每看到新的事或物,就要探究半天,问个究竞,直到明白,而且不服老。中华情的老友送了他把二胡,还逐磨着自己学了起来,学得有模有样。
我想,这也是老父亲健康长寿的原因之一吧。

故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破败的门窗,斑驳的土墙……都成为魂牵梦绕的记忆中的“世外桃源”。
无论时光流逝,还是时代兴衰,故居是要常回去看看的。那是我们生命的轨迹,有我们的气场,有我们的记忆,那是我们的根。有个说法,说老年人常有这疼那疼的毛病,到年少居住的故居坐一坐,呆一呆,就好了,或者减轻了。我相信这说法。虽然不科学,却有一定道理。
 
想想2017年的家族聚会,是人数多的一次家族团聚,看着这济济一堂的欢乐喜庆场面,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几代人走过的路,不禁感慨万千。

中国人有一个文化传统,衣锦一定还乡。光宗耀祖,体恤四邻,让祖上更有荣光,祖上的恩惠能够泽及三代、四代,甚至更久远。精神感化世人,德行泽被后世。如果每一个家族,每个家庭成员都抱有传承家族精神的信念,后代一定人才辈出,薪火相传。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时代变迁,商业环境变化,家族人员增加,即使没有败家子,三代以后,财富也会逐渐消耗掉。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家风家训无外乎养德、处世、进学、担当等方面,包括:诚实守信、宽厚待人、勤俭持家、勤于耕作、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相处、注重教育、读书识礼、长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崇尚知识和技能等等。
 
我前半生受苦,晚年享福。要想老来享福,必须年轻吃苦。年轻不吃苦,老来定受苦。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俗话说:生活有五味,酸甜苦辣咸。苦是人生常态,人生如茶,只会苦一阵子,不会苦一辈子,总有苦尽甘来之时。



 
老父亲长寿的原因——父母回忆录《我们这一生》(31)

老人回忆录案例:《我们这一辈子——从苦难到幸福的生活》

作为回忆录作家,或者说代写回忆录的作者,要忠于主人公的讲话风格,忠于史实。是从主人公及子女碎片式的回忆讲述中,抽丝剥茧、一步步接近历史,接近主人公的过程。主人公在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经历...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