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格回忆说,我“吹牛”吹出了一套房子。
1981年,我们住在兴和县。
父亲对生活的态度一向积极乐观。
那个年代,我们整个家庭在经济上是很困难的。主要靠父亲做些木工活,母亲在裁缝铺子里做工。子女也多,一大家子的生活,就这么艰难维持着。
所以,对于父亲的乐观,母亲免不了抱怨父亲时不时的“吹牛”。
其实,我成年以后,才明白,那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是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一种信念的支撑!这种信念,也极大地影响了我们子女,让我们相信,自助者人助,自助者天助!
80年代初,还没有商品房的概念。普通人家如果要盖房子,一般是自己准备材料,雇人或自己找帮手盖房子。我们当时的房子不大,子女也多,有些拥挤了。所以,父亲就有了自己盖房子的念头。
应该是1981年或1982年的时候,我当时应该是小学5年级的样子,五舅赶着大套车,从农村来县城办事,顺便看看母亲,晚上在家里住下。
晚饭,母亲准备一些小菜,就着喝酒。父亲在微醺的状态中,向五舅表述了盖房子的想法。晚上的灯光映衬父亲兴奋又自信的脸。父亲很肯定的述说着,五舅也很高兴地应和着。 五舅着急赶路,起身走了以后,母亲抱怨父亲:“你说盖房子,拿什么盖?眼下钱没有钱,材料没材料,却和他五舅吹牛。” 父亲在母亲的埋怨中沉默了。是啊,拿什么盖啊!过了不久,父亲带了一帮人,拓土胚,备椽檩,挖地基,做门窗。父亲一会儿是木工,一会儿是泥瓦工;一会儿是领班,一会儿技术员。就这样,起五更,爬半夜,一个夏天过去了,一套房子出现了!
信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父亲的“吹牛”,吹出了一套房子。